致病原
頭蝨(head louse, Pediculus humanus capitis),為爬行移動,不會跳也不會飛。生活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只寄生於人類,並以血液為食。成蟲呈現灰白色,寄生在人類的頭髮中約可存活30天,離開人體因無法進食約1至2天後即會死亡。雌蟲長約2.4至3.3 mm,雄蟲較小,長約2.1至2.6 mm。雌蟲一生可產50至150粒卵,卵呈橢圓形、黃白色,長約0.8 mm,容易和頭皮屑混淆。蟲卵離開人體後約在1周內即會死亡。
流行病學
頭蝨遍布於全世界,團體生活(例如學校)較容易發生頭蝨傳染事件。3至13歲的孩童可能較常感染頭蝨,且女生感染的比例較高,原因可能為遊戲時與感染者的頭對頭近距離接觸或與感染者共用梳子。依據1995年至1998年在臺灣28鄉鎮之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的調查,臺灣山地鄉鎮學童感染頭蝨比率(12.1%)高於平地鄉鎮學童(3.8%)。1989年針對21縣市的普查發現,幼稚園感染率為3.4%、國小為8.5%、國中為1.3%。
傳染窩
在感染者身上的頭蝨與蟲卵全部清除前,皆具有傳染力。
傳染方式
臨床症狀
初次感染或輕微感染時,可能沒有症狀。頭蝨叮咬後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最常見的症狀為頭皮發癢,可能會造成睡不安穩或失眠。有時因頭皮發癢而抓傷頭皮引起疼痛,並導致細菌感染。
預防方法
感受性及抵抗力
一般人皆有感受性,均有可能感染。若未正確預防,可能再次感染。
傳染期
在感染者身上的頭蝨與蟲卵全部清除前,皆具有傳染力。
潛伏期
頭蝨叮咬後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最常見的症狀為頭皮發癢。第一次感染頭蝨約4至6週才會出現發癢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