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方法

  1. 限制寵物貓接觸病原,維持乾淨飼養環境,如限制外出等。
  2. 減少接觸貓,防止被貓抓或咬。如被抓咬,應迅速清創消毒,嚴重者即就醫。
  3. 蚤類的控制非常重要。

臨床症狀

健康人通常不會有什麼臨床症狀,少數會有發燒、咬傷部位淋巴結腫大、疼痛及咬傷傷口形成紅色丘疹等情形。但小孩、老人、服用類固醇的病人及免疫系統較差的人(例如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帶原者或患者等)要特別注意,因其可能會發展成全身性感染,導致神經視網膜炎、腦膜炎、心內膜炎、肝臟及脾臟的細菌性紫瘢(bacillary peliosis)等。

傳染方式

大部份的患者(超過90%)有被貓(看起來健康的貓,通常為幼貓)舔、咬或抓傷的記錄。雖然B. henselae很容易藉由貓蚤在貓群間傳播,但至1999年尚未發現貓蚤直接將B. henselae傳給人。

傳染窩

家貓是B. henselae的主要媒介及傳染窩,沒有證據顯示B. henselae會在貓造成疾病,甚至在慢性菌血症期也無症狀發生。

流行病學

  1. 世界性分佈,但較為罕見。美國每年貓抓病的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四。
  2. 臺灣病例概況:臺灣於2007年通報179例,確定病例7例,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數為0.03。
    • (1)性別:無差異。
    • (2)年齡:常見於小孩及年輕人。
    • (3)月份:常見於夏末及秋冬。
    • (4)地區:無差異。

致病原

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

UpdateTime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