屆服疫苗年齡之嬰幼童,若需進行直腸、肛門手術,可考慮自費接種含IPV之多合一疫苗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日前接獲乙例疑似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受害救濟通報個案,自民國77年以來僅有一例疫苗受害個案確認與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有關,故疾病管制局呼籲:除家中有免疫缺失的嬰幼兒、學童或有前述家庭病史之健康嬰幼兒或學童,不適用活性減毒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其餘均應按時程口服疫苗。該個案曾於服苗後接受肛門瘻管手術,由於無法排除造成該案之肢體無力是否與肛門手術及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有關,故提送衛生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委員會討論。但由於國外有類似案例報告,疾病管制局呼籲,若有直腸肛門膿瘍病史之嬰幼童或學童,若需進行手術,家長可考慮選擇自費接種含IPV之多合一疫苗,以避免類似個案之情況再次發生。
該個案為北縣10個月大男嬰,於出生時即發現患有肛門周圍膿瘍,並因陸續出現發燒情形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依規定時程於滿2個月時注射非細胞型百日咳-白喉-破傷風混合疫苗、b型嗜血桿菌疫苗及口服小兒麻痺疫苗第一劑,但因發燒情形並無明顯改善,故於將3個月大時接受肛門瘻管切開術,術後2天即陸續出現上肢及下肢肢體無力情形。
基於提昇小兒麻痺之免疫效果及防疫上的考量,衛生署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建議,在全球小兒麻痺尚未根除前,口服小兒麻痺疫苗仍有其重要性,只有在個案本身有免疫缺損,或是預防接種完成率偏低時,才可能疫苗株病毒因持續傳播複製而導致突變,故民眾無須過於擔心。
目前小兒麻痺疫苗分為2種,即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PV)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IPV)(國內目前上市的五合一、六合一疫苗其中所含的即為IPV)。OPV最大優點在口服後可經糞便排出,使得接觸者可間接得到免疫力,達到提昇嬰幼童及學童之小兒麻痺免疫效果,亦可同時產生腸道免疫力;而含IPV之多合一疫苗,雖對於接種的寶寶本身有充足的保護力,但由於本身為死毒疫苗無法維持長久的腸道免疫力,故除了我國建議繼續維持使用OPV,世界衛生組織亦於今年四月份再度呼籲,目前不建議全面使用IPV,OPV應該在全球不再有野生株病毒傳播後三年才全面停用。故家長若自費接種前述多合一疫苗,仍建議於接種2次多合一疫苗後配合其他疫苗接種時程至少再口服2劑OPV,並於國小一年級時再口服第3劑。若需相關疫苗接種資訊請參考本局全球資訊網預防接種專區(https://www.cdc.gov.tw/)

發佈日期 2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