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

類鼻疽之致病菌為類鼻疽桿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屬假單孢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

流行病學

  1. 通常發病之個案,其皮膚多有擦傷、撕裂傷或燒傷之傷口,並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在以下國家中曾有病例報告,但可能並不只局限發生於這些國家,如東南亞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新加坡、菲律賓、伊朗、土耳其,澳洲東北部,巴布亞新幾內亞,關島,厄瓜多爾,象牙海岸,巴拿馬,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島,巴西,墨西哥,海地,薩爾瓦多,波多黎各等地。
  2. 台灣類鼻疽病例大部分都是散發性的個案,首例病例是1982年到菲律賓,不幸溺水而遭受感染的個案,之後1996到1998年,共有6例報告病例,2000年Hsueh等人的報告,從1996至2000年台大醫院收集到台灣地區15例類鼻疽病例,其中11例為本土病例。台灣疾病管制局從2000年開始將類鼻疽納入通報監測,民國90至98年詳細流行病學分析資料,請「參考附檔」。

傳染窩

本菌以腐生方式,存在於特定的土壤或水中,許多不同的動物均可能被感染,包括羊、馬、豬、猴、囓齒類及鳥類等。但目前尚未證實這些動物確實為重要的傳染窩。

傳染方式

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於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臨床症狀

大部分症狀並不明顯,常常被人忽略以為是感冒,提醒注意以下臨床症狀:

  1. 肺炎。
  2. 急性皮膚化膿與局部淋巴腫大。
  3. 慢性化膿性類鼻疽。
  4. 菌血症與敗血症。

預防方法

  1. 身體虛弱抵抗力差的人,包括糖尿病及外傷者,應避免赤足於污泥土或污水中。
  2. 皮膚有撕裂傷、擦傷或燒傷的人,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清洗乾淨,或使用鞋套或手套,以避免皮膚直接暴露於濕土。

潛伏期

從可能的暴露經驗推算至出現臨床症狀之時間,可短至2 天,或長達數月或數年(第9天,為發病高峰期)

感受性及抵抗力

此疾病在人類中並不常見,即使在地方性流行地區經常接觸到水或土壤的民眾也很少見。許多慢性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會因嚴重受傷、燒傷或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或腎衰竭),而由無症狀情形轉變出現臨床疾病。

UpdateTime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