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

恙蟲病的致病原為恙蟲病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流行病學

(一)世界流行概況

 恙蟲病在世界的地理分布相當廣泛,流行區域呈現三角區域(tsutsugamushi triangle),該區域的三個頂點分別為:日本北部、澳洲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此三個頂點連線所畫出的範圍,為恙蟲病流行之區域。此區域涵蓋熱帶及溫帶地區,甚至海拔3000多公尺高度之喜馬拉雅山上都有此病的分布。

恙蟲病為亞洲臨太平洋區域,包含韓國、中國、日本、臺灣、菲律賓等常見的地方性流行傳染病,多數病例發生在東南亞、印尼、中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北部的農村地區。

(二)臺灣流行概況
恙蟲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歷年通報數自4至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9至10月出現第二波流行,花東及離島地區病例數較多。

傳染窩

恙蟎的動物宿主有囓齒類、哺乳類(羊、豬、狗、貓)、鳥類等,其中以囓齒類鼠類為主,並可長期保菌和傳播恙蟲病立克次體(O. tsutsugamushi)。感染立克次體的恙蟎,會經由卵性遺傳而代傳立克次體,並於其四個發育期中,即卵、幼蟲、若蟲、成蟲各階段均保有立克次體,成為永久性感染。

傳染方式

恙蟲病的病媒為恙蟎(Mite),屬於蛛形綱(Arachnida),幼蟲(chigger)相當微小,肉眼幾乎看不見。恙螨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動物或人類身上,宿主遭具傳染性的恙蟎幼蟲叮咬,經由其唾液使宿主感染立克次體,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在臺灣,恙蟲病的病媒主要是地里恙蟎(Leptotrombidium deliense)。

臨床症狀

猝發且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eschar)、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病患中,死亡率可高達60%。

預防方法

(一)避免被恙蟎附著叮咬:

避免暴露於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若至郊區、戶外活動或工作必須接觸草叢環境時,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可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之防蚊藥劑,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

離開草叢環境後應儘速沐浴並更換全部衣物,避免恙蟎的附著和叮咬,以降低感染風險。

(二)消滅恙蟎:

在特殊地區(如:營地周圍的地面、植物、礦坑建築物)和恙蟲病地方性流行的地區可使用有效的環境衛生用藥(百滅寧、第滅寧、賽滅寧、撲滅松等)。

(三)剷除雜草以消除恙蟎孳生地,尤其在住宅附近、道路兩旁以及田埂等草叢區域:

  1. 剷除的雜草及垃圾應焚燒或掩埋。
  2. 除草時需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3. 如情況容許,可用焚燒法減低恙蟎密度。

(四)進行滅鼠工作,避免鼠類孳生:

※居家防鼠三不政策

  1. 不讓鼠來-封住屋子周圍之鼠洞及空隙,以防止老鼠進入屋內。
  2. 不讓鼠吃-食物收藏於適當的封閉容器內,以免引來老鼠覓食。
  3. 不讓鼠住-居家環境保持清潔,勿堆積雜物,以免提供老鼠躲藏與築巢的處所。

(五)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或有無出入郊區、草叢等暴露史,以供醫師診斷參考。

潛伏期

恙蟲病潛伏期為6至21天,通常為9至12天。

傳染期

人為恙蟲病的偶然宿主,不會經由人直接傳染給人,恙蟎的感染主要來自動物宿主。

感受性及抵抗力

感受性為非特異性,患者康復後對感染之O.tsutsugamushi同型株會產生長期的免疫反應,但對異型株只有短暫的免疫力。若在數月內受到異型株感染只會產生溫和的症狀,但超過1年後感染,則會產生典型的疾病症狀。若恙蟲病已為地方性疾病,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可能會感染多次恙蟲病,但通常為良性或不發生症狀的感染。

 

UpdateTime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