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

鉤端螺旋體菌屬 (Leptospires) 為螺旋菌科 (Spirochaetales),致病性鉤端螺旋菌屬於Leptospira interrogans菌種,現今已被鑑識出之血清型約有277種。

流行病學

  1. 在世界各地,不論鄉村或城市,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除了極地之外,皆有鉤端螺旋體病發生。此病易發生於野外經常接觸可能受感染動物排泄物污染之水源或屠體組織之工作者,如:農民、礦工、獸醫、畜牧業者、漁民及軍隊等;於人群中爆發流行原因,為接觸到受感染動物污染之水源(例:河流、湖水等),尤其是在污染區從事野外活動-游泳、露營、運動等。洪水氾濫後常見爆發性流行。
  2. 臺灣病例概況: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傳染窩

幾乎所有的哺乳類動物,包括野生動物或家畜,如:鼠類、狗、牛、豬等。

傳染方式

可經由食入或接觸受感染動物之尿液或組織污染的水、土壤、食物而感染。當人們工作(農夫、衛生下水道工程人員或維修人員、礦工)、游泳、戲水或野營時,經由皮膚傷口、口咽黏膜、眼結膜、鼻腔或生殖道的傷口感染。

臨床症狀及診斷

感染者的臨床症狀不一,可能沒有症狀或產生各種症狀,從輕微到嚴重都有可能;輕微者最初的症狀多半與感冒類似,包括發燒、頭痛、腸胃道不適、畏寒、紅眼、肌肉酸痛等症狀,有的還會以腦膜炎症狀表現,嚴重者會出現腎衰竭,黃疸與出血現象。對於符合臨床條件之病患,應評估是否有鉤端螺旋體之可能暴露風險因子與活動接觸史(如:曾暴露汙水、淤泥或鼠類等動物之接觸史),如懷疑患者染鉤端螺旋體,適時提供患者妥適治療等處置措施。此外,目前國內已有鉤端螺旋體快篩檢驗試劑上市且領有有效許可證,可作為篩檢輔助診斷工具;惟無論使用何種篩檢試劑檢驗,仍必須使用血清抗體檢測,以顯微凝集試驗(MAT)進行確認判定。

預防方法

  1. 教導民眾此疾病的傳染途徑,避免在可能遭受污染的水中游泳或涉水。當工作必須暴露於病源環境時,採用適當的防護措施。
  2. 保護高風險工作者,提供長靴、手套及圍裙。
  3. 避免接觸可能遭受污染的水或土壤。
  4. 進行滅鼠工作,保持居家環境清潔。
  5. 隔離被感染的動物,避免其尿液污染環境。
  6. 對畜養之動物施打疫苗。衛生單位如接獲動物防疫單位通知畜養之動物(如寵物)檢驗為陽性,請提供飼主及相關接觸者(如動物照顧者)以下衛教訊息,以降低感染之風險。
  • (1) 避免接觸動物之尿液、血液或組織,如需接觸,建議採用適當的防護措施(如長靴、手套),並於接觸後洗手。
  • (2) 如需清理動物污染的表面或尿液時,建議使用1:10的家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
  • (3) 請飼主遵循獸醫師之建議使用動物用藥及相關措施。
  • (4) 如民眾於暴露該動物後30天內有發燒、肌肉痠痛或頭痛等疑似鉤端螺旋體感染症狀,建議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相關接觸史。

潛伏期

通常為10天,範圍包含2~30天。

傳染期

人與人間直接傳染極為罕見,螺旋體可經由尿液排除達一個月或更長,因此病人的污物(尤其是尿液)須小心處理。

感受性及抵抗力

人體對此病的感受性是一般的,感染後可能產生免疫,但當再度遭遇不同的血清型別,並不保證不會再度感染。

UpdateTime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