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疫情中心
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庫賈氏病是一種普利昂病(prion disease)。所謂的普利昂病是指具傳染性的異常普利昂蛋白(prion protein, PrP),不斷地在神經細胞內複製堆積,最後導致腦部空洞化的一種病變,故又稱為海綿樣腦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庫賈氏病可分四型:散發型(sporadic, s-CJD),占所有病例數的80%~90%;醫源型庫賈氏病,與注射已感染的腦下垂體激素,及移植已感染的硬腦膜等醫療行為有關;另有遺傳型庫賈氏病及與「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有關的新型庫賈氏病(variant CJD, v-CJD)。庫賈氏病為一潛伏性疾病,病患年齡由14歲至80歲以上都有可能,絕大多數病人發病年齡大於35歲(占99.0%以上)。發病為亞急性,伴隨意識不清現象,之後發展成進行性失智(dementia)症狀,並產生多種運動失調等情形。病患晚期出現肌肉抽動,及併發多種神經症狀。一般而言,常規的實驗室檢驗數據及腦脊液細胞數均正常,病患也無發燒現象。有70%的病患腦電波圖(EEG)會顯示出週期性的棘波;95%腦脊液14-3-3蛋白上升。新型庫賈氏病病患的腦電波圖並無特異性,且其14-3-3蛋白不會上升。散發型庫賈氏病的進程相當迅速,患者通常於發病後3至12個月內死亡(統計值:中位數為4個月、平均值為7個月)。病理變化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約有10%的病患在第20對染色體上有基因突變現象,這些突變與產生異常普利昂蛋白有關;但只有1/3有庫賈氏病家族病史。另一種類似的家族性疾病稱為GSS氏症(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 syndrome),其特徵為神經發生多處的斑塊病變;與庫賈氏病不同之處為其病程較長,且早期就會出現運動失調現象。
庫賈氏病應與由其他病因(慢性感染、中毒和代謝性腦病變、腫瘤)所導致的失智症狀做一區別,特別是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作鑑別。
截至2005年底英國已報告了超過17萬例境內畜牧牛隻感染「牛海綿狀腦病」的案例。由於關心牛海綿狀腦病是否可透過食用受感染的牛肉製品而傳染給人,故學術界進行許多針對牛海綿狀腦病及庫賈氏病的大規模流行病學及實驗室相關研究。1996年這些研究提出,一種稱為「新型庫賈氏病」(variat CJD, v-CJD)的新型庫賈氏病已在英國發生。新型庫賈氏病與傳統型(散發型)庫賈氏病有幾個不同之處:新型庫賈氏病好發於較為年輕的族群(平均死亡年齡為29歲,分布在15~73歲),且其在臨床上的病程較長(新型庫賈氏病平均14個月;傳統型庫賈氏病則為平均7個月)。新型庫賈氏病患者的腦電波圖無週期性的棘波,但90%的個案其核磁共振造影在後視丘有高密度影像。截至2022年6月,共有12個國家合計報告了232個新型庫賈氏病病例,這些國家是:英國(178)、法國(28)、愛爾蘭(4)、美國(4)、加拿大(2)、義大利(3)、葡萄牙(2)、日本(1)、荷蘭(3)、沙烏地阿拉伯(1)、西班牙(5)、台灣(1);其中法國(1)、愛爾蘭(2)、美國(2)、加拿大(1)及我國之個案,皆可能因有英國之居住史,而暴露到牛海綿狀腦病致病原。診斷所有類型的庫賈氏病是依據其臨床症狀及相關檢驗,包括腦電波圖、腦脊髓液14-3-3蛋白、神經影像。所有類型庫賈氏病的腦組織切片與新型庫賈氏病的扁桃腺組織切片,可提供死亡前的診斷;但這是屬於侵入性的醫療行為,且確診仍需靠病例死亡後檢驗腦組織。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多數專家認為庫賈氏病乃由異常普利昂蛋白所引起,實驗證實普利昂蛋白對許多種動物有感染性,包括野生及基因轉殖老鼠,以及非人類靈長類動物。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一) 散發型庫賈氏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每年平均死亡率介於百萬分之0.5~1.0之間。斯洛伐克、以色列及智利等國皆曾出現家族群聚的案例。而在新型庫賈氏病(v-CJD)方面,截至2020年6月全世界累計有232件新型庫賈氏病案例報告,除3件與輸血有關,其他個案皆曾長期居住牛海綿狀腦病疫區。
(二)臺灣病例概況:我國自1997年起,透過臺灣神經學學會建立通報及監測系統,經審查列入可能、極可能及確定之病例。我國庫賈氏病通報病例及病例審查結果分類表,請參閱「傳染病介紹」。
四、傳染窩(Reservoir)傳統型或散發型庫賈氏病的傳染方式不詳;一般推測是人體自行產生異常普利昂蛋白。醫源型個案中,全世界有226個曾接受人類腦下垂體激素治療,228個曾接受硬腦膜移植,2個因眼角膜移植,4個因外科器械,2個因EEG探針,4個接受促性腺激素治療(Gonadotropin)而導致感染。這些個案均推定是因移殖物或手術器械遭受污染而導致感染。牛海綿狀腦病傳染給人的機制尚未清楚;但一般認為新型庫賈氏病是人因食入牛海綿狀腦病牛隻產品而感染。其開始時間可能是1980年代,全球於2000年達到流行高峰,日前隨著動物飼養及屠宰方視之改變,一般相信疫情將逐漸平息。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至2014年6月止,全世界因接受輸血發生新型庫賈氏病共3例,發病時間為接受輸血後5年至8年4個月。另醫源型案例的潛伏 期為15個月至30年。而不同的感染方視會影響其潛伏期,中樞神經直接接觸為15個月至10年;周邊接觸(如注射人類腦下垂體激素)為4年半至30年以上。散發型及新型案例的潛伏期尚不清楚。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淋巴組織在潛伏期之早期就有傳染性。中樞神經系統在潛伏期後期傳染性升高,並在發病期間有高傳染性。新型庫賈氏病患者的淋巴組織在發病期間(可能包括潛伏期)的傳染性比散發型患者的淋巴組織高。血液已證實有傳染性。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人類遺傳型普利昂疾病與普利昂蛋白基因突變有關,為一種體染色體遺傳。普利昂蛋白基因的表現型影響多種動物(綿羊及鼠等)的感受性與潛伏期。普利昂蛋白基因的第129密碼子(codon 129)的基因型會影響庫賈氏病的感受性:散發型的第129密碼子,70%以上為甲硫胺酸合子(methionine homozygous)基因型;新型者幾乎都為甲硫胺酸合子基因型;醫源型者亦以甲硫胺酸合子基因型占多數。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詳見「台灣法定傳染病病例定義」
十、檢體採檢送驗事項(Specimens taking and transportation)
庫賈氏病檢驗業務由疾病管制署辦理,檢體採檢與檢體種類請依防疫檢體採檢手冊的說明辦理或逕洽疾病管制署研究檢驗中心昆陽單一窗口。
(一)檢體種類:腦脊髓液、全血。 (二)檢驗項目:14-3-3蛋白質西方墨點法與PRNP基因檢測。
檢體由醫師採檢後,寄至疾病管制署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連絡方視:02-27850513#801,FAX:02-27850288 或07-5570025#407,FAX:07-5565810)。
十一、防疫措施(Measures of control)
(一)預防方法
最重要的預防方法是避免使用遭患者污染的腦電波圖測定電極(EEG electrode)及手術設備等器具,並應禁止使用患者組織進行移植手術。若為需重複使用之器械,應在下次使用前以庫賈氏病致病原消毒方法徹底消毒。為防範經由牛肉及相關製品傳染,我國已管制自「牛海綿狀腦病」疫區進口牛隻及其相關產品等措施。輸血行為已發現可能與疾病傳染有關,我國「捐血者健康標準」中已禁止(或限制)庫賈氏病患者及高危險族群從事捐血活動。其規定為:
1、曾罹患庫賈氏病者(CJD)、曾注射人類腦下垂體生長荷爾蒙者、曾注射人類腦下垂體親生殖腺素(human pituitary gonadotropins)者、曾注射牛胰島素等生物製劑者、曾接受硬腦膜移植者或家族中有庫賈氏病(CJD)患者,永不得捐血。(二)病人、接觸者及周遭環境之處理
1、病例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