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生魚片的民眾要注意了,疾病管制局提醒民眾,台灣本土淡水魚類常感染肝吸蟲,因此民眾若生食淡水魚類,有可能會感染中華肝吸蟲。由於生活水準及公共衛生的提升,目前各類寄生蟲疾病在台灣已不多見,但日前有一民眾因腹痛就醫,意外發現感染肝吸蟲,因此該局特別呼籲民眾注意飲食安全及環境衛生,以防止遭受感染。
中華肝吸蟲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台灣及東南亞等國家,屬於人畜共通寄生蟲傳染病之一。由於中華肝吸蟲之感染多與國人嗜食淡水魚生魚片、未經熟煮之魚片粥或其他生食習慣有關,而上述飲食習慣則常見於客家村的日常生活,故客家住民之感染率遠高於原住民及閩南住民。
疾病管制局表示,中華肝吸蟲外表扁平,呈樹葉狀,體長約11~20毫米,寛約3~5毫米,其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類,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包含魚種頗多且多為食用魚類,例如草魚、鰱魚、吳郭魚等。它以囊狀幼蟲形態寄生在魚肉內,因此當人類食用含有此幼蟲且未完全煮熟之魚類或生魚片時就很容易被感染。當囊狀幼蟲進入腸道,約七至十小時內即經由總膽管移行至肝內的小膽管內,四週後即發育成熟開始產卵,並隨膽汁流入十二指腸與糞便一起排出宿主體外,而開始另一週期之生活史。
感染中華肝吸蟲後所引起之症狀因人而異,輕微感染者一般無症狀表現,但如果在短期內食入大量的囊狀幼蟲,會產生急性感染症狀,包括發燒、腹瀉、上腹疼痛、厭食、肝腫大及壓痛、黄疸等症狀;若没有再次重複感染時,其症狀轉為不明顯。但若長期重複感染時,則會造成肝功能障礙,包括膽管炎、膽管阻塞、膽結石、肝結石、及多發性肝膿瘍等,甚至發生肝硬化及癌症情形。
疾病管制局特別提醒民眾,請勿使用糞便養殖淡水魚類或將糞便排入水源或魚池造成污染。由於中華肝吸蟲的囊狀幼蟲非常怕高温,因此食物食用前必須充分煮熟,餐具澈底清洗,並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就可有效預防中華肝吸蟲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