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
瘧原蟲,可分為: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三日瘧原蟲(P. malariae)、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 原蟲(P. falciparum)、卵形瘧原蟲(P. ovale),混合感染亦常見。

流行病學
臺灣在光復初期,瘧疾患者有120萬,撲瘧計畫實施後日漸減少,並於1965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瘧疾根除證書。自撲瘧進入保全期以來,每年境外移入病例約10至30例,病例以境外移入為主,主要來源是東南亞地區、非洲及大洋洲,而以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 為最多,次為間日瘧,三日瘧及卵形瘧則罕見。

傳染方式
臺灣地區主要病媒蚊是矮小瘧蚊(Anopheles minimus),其分布如臺灣矮小瘧蚊分布表,當被感染且具傳染能力的瘧蚊叮咬人時,將唾液中之芽孢或稱孢子(sporozoite)注入人體之血液內,約經30分鐘後芽孢從循環系統之血液中消失,而出現於肝臟實質細胞(parenchymal liver cell)內發育成組織分裂體(tissue schizont),組織分裂體破裂放出1萬至3萬個分裂小體(merozoite),這個時期的瘧原蟲繁殖是無性的,不在紅血球內進行,此一時期之繁殖稱為第一期紅血球前期繁殖(pre-erythrocytic schizogony),或稱紅血球外繁殖(exo-erythrocytic schizogony),由此過程產生的分裂小體進入末梢血液紅血球。

經過上述時期後,惡性瘧 (又稱熱帶瘧) 及三日瘧原蟲感染者不再有紅血球外繁殖的原蟲,但間日瘧及卵型瘧原蟲感染者尚有少數原蟲可在肝臟停留數月至數年,稱為隱伏體(hypnozoite),伺機發育為組織分裂體(tissue schizont),釋入血液內而引起瘧疾的復發(relapse)。

進入紅血球內的分裂小體發育為幼稚活動體(immature trophozoite),最初形態成小環,又稱為指環體(ring form),指環體繼續發育,蟲體逐漸長大為成熟活動體(mature trophozoite),其核染質(chromatin)與細胞質(cytoplasm)開始分裂為分裂體(schizont),每一成熟分裂體,含有固定數目的分裂小體,分裂體破裂 (ruptured schizont) 後之分裂小體被釋出於血液中,如此在紅血球內的分裂繁殖稱紅血球內分裂繁殖(erythrocytic schizogony),然後分裂小體又進入新紅血球內發育,反覆其分裂繁殖至人體產生的免疫或被抗瘧藥物抑制為止。
紅血球外與紅球血內繁殖皆為無性繁殖,但有些活動體發育長大後,其核染質與細胞質不分裂,而衍生為有性的特色,形成有性別的配子體(gametocyte),其形成機轉過程至今尚不清楚。雄配子體稱為小配子體(microgametocyte),雌性者較大稱為大配子體(macrogametocyte),雌雄兩性配子體如未被瘧蚊吸入胃內,可在血液裡生存3~14天,然後被吞噬細胞消滅,成熟配子體只能在人體外受精,即在蚊子胃內受精發育。

當瘧蚊吮吸患者血液時,血液內之各種形態瘧原蟲均會進入蚊胃,僅配子體會在蚊體內進行有性繁殖,在蚊胃內雄配子體脫出紅血球發育伸出大約8根鞭毛狀體,稱為鞭毛形成現象(exflagellation),成為雄配子或稱鞭毛體(microgamete or flagella),雌配子體脫出紅血球發育為雌配子(macrogamete)。

雄配子的一根鞭毛由雌配子突起部位進入形成受精(fertilization),成為合子(zygote),並繼續發育形成細長蟲體,稱為動子(ookinete),動子穿過胃黏膜在胃外壁上皮細胞下,發育成圓形之卵囊體(oocyst),卵囊體逐漸長大,其核染質反覆分裂為數百微小的核染質點(chromatin dot),細胞質也同樣分裂至卵囊體內形成數百芽孢(sporozoite)為止,芽孢是由鐮刀狀細胞質與核染質而成,卵囊體破裂後,芽孢進入蚊子體腔,大部分進入唾液腺,於瘧蚊叮咬人時注入人體血液中造成瘧疾之感染,如此反覆循環,以進行疾病傳播。此外,傳播亦可經由輸血或消毒不良的注射器所引起,先天性感染則罕見。

臨床症狀
感染瘧疾早期的症狀與流感類似,最主要的症狀為發燒、畏寒及顫抖接著冒冷汗。也可能出現其他症狀,如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預防方法
(一)瞭解瘧疾感染危險地區相關資訊
詳見本署全球資訊網/國際旅遊與健康/旅遊醫學/國際預防接種及藥物/瘧疾預防用藥項下之瘧疾高風險國家列表
(二)出國前服用預防藥物: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先至旅遊醫學門診向醫師諮詢,評估感染之風險、預防性投藥之需求與是否有服用上的禁忌症。

出國前服用預防藥物
建議藥品名稱 抗藥地區 服藥方式  禁忌症及注意事項
羥氯奎寧
Hydroxychloroquine

大部分地區的惡性瘧有抗藥性;部分地區的間日瘧也有抗藥性
(中美洲、中亞及少數南美國家仍具敏感性)

  • 每週一次
  • 抵達高風險區前2週開始服用
  • 離開高風險區後繼續服用4週
  • 成人劑量:每次400 mg/(2錠)
  • 兒童劑量:每次6.5 mg/kg(不超過成人劑量)
禁忌症
  • 孕婦(SANOFI的PLAQUENIL仿單註明孕婦不應使用。但美國藥品仿單註明,在醫師評估用藥效益大於風險時,可使用此藥物預防或治療瘧疾)
  • 有視網膜斑病變病史者
  • 對羥氯奎寧及藥物其他成分過敏者(本藥品含乳糖,遺傳性半乳糖不耐症、Lapp乳糖酵素缺乏症、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患者不應使用)
應特別注意對象
  • 哺乳中婦女不建議使用(SANOFI 的PLAQUENIL仿單註明授乳期間如欲使用應仔細考慮,因為有少量的hydroxy-chloroquine 會分泌於人類乳汁中,而嬰兒對 4-aminoquinolones的毒性相當敏感)
  • 服用過量對兒童影響極大,建議體重31公斤以下兒童應由藥師調劑,否則不建議使用200mg 錠劑
  • 本藥品可能增加皮膚病變機率,吡咯紫質沉著症(porphyria)、乾癬(psoriasis)病史者不建議使用
  • SANOFI的PLAQUENIL
    仿單註明對quinine敏感以及
    蠶豆症(G6PD缺陷)者,使用應特
    別小心
  • 兒童不可長期使用
副作用
  • 視力模糊、皮膚發疹、搔癢、噁心、下痢、頭暈
  • 如出現視力異常(如視野出現暗點或環狀光圈、色彩視覺異常等)應立刻停藥並諮詢醫師
美爾奎寧
Mefloquine
中南半島(泰國、緬甸、柬埔寨、柬埔寨臨界地區)
  • 每週一次
  • 抵達高風險區前2-3週開始服用
  • 離開高風險區後繼續服用4週
  • 成人劑量:每次250mg/(1錠)
  • 兒童劑量:
    • >45kg–1錠
    • 30~45kg–3/4錠
    • 20~30kg–1/2錠
    • 10~20kg–1/4錠
    • 5~10kg–1/8錠
    • <10kg–5mg/kg (10kg以下兒童應由藥師調配準確之服用劑量)
禁忌症
  • 患活動性憂鬱症、或具有焦慮症、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史者
  • 已知對mefloquine、其相關化合物(含奎寧、quinidine)或藥物所含其他成份過敏者
應特別注意對象
  • 有心律不整病史者不建議使用
  • 有痙攣或癲癇病史者,因服用此藥物會增加抽搐風險,不建議用於預防瘧疾,但急迫情形下,可作為治療瘧疾藥物
副作用
  • 噁心、嘔吐、暈眩、失去平衡、頭痛、失眠、嗜睡
  • 如皮膚有出疹,應立刻停藥並諮詢醫師;出現焦慮、憂鬱、心神不寧等副作用時,建議停藥,並諮詢醫師改用其他預防藥物
  • 需駕駛車輛、飛機、操作機械、深海潛水等需細膩協調動作者,應特別留意暈眩、平衡失調等副作用,如出現副作用,建議諮詢醫師改用其他預防藥物
去氧羥四黴素
Doxycycline
目前尚無報告
  • 每日一次
  • 抵達高風險區前1~2日開始服用
  • 離開高風險區後繼續服用4週
  • 成人劑量:每次100mg/(1錠)
  • 兒童劑量:每次2.2mg/kg(不超過成人劑量)
禁忌症
  • 孕婦
  • 8歲以下兒童
  • 對藥物成分過敏者
應特別注意對象
  • 哺乳中婦女
  • 肝功能不全者
  • 使用抗生素後容易產生陰道真菌感染的婦女建議選用其他預防性藥物
副作用
  • 皮膚光敏感性(建議加強防曬)、胃部不適
阿托奎酮與氯胍混合製劑
Atovaquone/proguanil
(Malarone®)
目前尚無報告
  • 每日一次
  • 抵達高風險區前1~2日開始服用
  • 離開高風險區後繼續服用7日
  • 成人劑量:每次1錠(atovaquone 250/proguanil 100mg)
  • 兒童劑量:應調整如下,每次
    • >40kg–1錠
    • 30~40kg–3/4錠
    • 20~30kg–1/2錠
    • 10~20kg–1/4錠
    • 8~10kg–3/16錠
    • 5~8kg–1/8錠
禁忌症
  • 懷孕及哺乳中婦女(若授乳的小孩小於5公斤才禁用)
  • 嚴重腎功能不全患者(CCr≦30ml/min)
  • 對atovaquone、proguanil hydrochloride及其他藥物成分過敏者
應特別注意對象
  • 40公斤以下兒童及成人應依體重調整服用劑量,不建議5公斤以下嬰幼兒使用
副作用
  • 頭痛、噁心、嘔吐、胃痛、腹瀉、食欲不振,少數會出現焦慮、心悸
  • 如皮膚出現紅疹、發癢,應立刻停藥並諮詢醫師

(三)自我保護,避免蚊蟲叮咬。即使正確使用預防用藥,仍有可能受到感染,因此個人防護措施相當重要。

  1. 避免在黃昏以後到黎明之間外出。
  2. 外出應著淺色長袖衣褲,裸露部位可塗抹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之防蚊藥劑。
  3. 住在有紗門紗窗且衛生設備良好或有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4. 睡覺時使用蚊帳,並檢查蚊帳是否有破洞、蚊帳內是否有蚊子,需要時可以噴殺蟲劑或點蚊香。

(四)旅遊期間或旅遊後,甚至離開流行地區數年後,如果出現間歇性發熱、發冷或其他類似流感症狀,應迅速就醫,同時告訴醫師旅遊史及曾否服用藥物。感染後如延誤治療,可能會致命。

(五)因瘧原蟲潛伏期可能長達數月或數年之久,若您曾在疫區感染或懷疑感染瘧疾,無論在當地是否曾接受過暫時或正式治療,回國後均應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及治療史,再作詳細檢查並追蹤治療至完全康復。

(六)暫緩捐血

  1. 曾在三年內罹患瘧疾。
  2. 自瘧疾流行區離境日起一年內。
  3. 於瘧疾流行區持續居住逾五年者,自該地區離境日起三年內;三年內有返瘧疾流行區而再離境者,其管制期間應重新起算。

(七)建議懷孕或計畫懷孕婦女如無必要應暫緩前往流行地區,若必須前往請依醫囑服用預防藥物及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八)旅客赴瘧疾流行地區須知

UpdateTime 202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