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致病原
        球黴菌症的致病原為真菌中的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及Coccidioides posadasii)。球黴菌存在土壤中,可產生具有傳染力、大小僅為2至4微米(µm)的節生孢子(arthroconidia)。在哺乳動物組織內或特殊培養條件下,球黴菌會停止生成菌絲,而長出不具傳染性的球形體(spherule);球形體成熟後,會破裂並釋放出其中的內芽孢(endospore),擴散至周邊組織。
流行病學
        球黴菌症主要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流行,流行區包括美國西南部、墨西哥、中南美洲等沙漠或類沙漠地區;美國本土病例數最高的區域為亞利桑那州(Arizona)與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疾病流行具季節性,多發生於雨季後的乾旱時期,特別是在發生強風或沙塵暴後。研究發現氣候變遷造成的大量降雨會使土壤中的球黴菌大量繁殖生長;接續而來的高溫乾燥氣候使土壤中的水快速蒸發乾燥,進一步形成易飛揚的塵土,而使節生孢子四處擴散。
        除人類外,牛、貓、狗、馬、驢、羊、豬、野生沙漠齧齒類、土狼、羊駝等動物亦可被感染。
        球黴菌症並非臺灣之法定傳染病,臺灣亦非球黴菌症之流行地區。
傳染方式
        主要透過吸入含球黴菌節生孢子的塵土而受到感染,亦有可能於實驗室中操作球黴菌之培養過程中造成感染。過往曾有透過皮膚傷口接觸汙染物體而感染的個案報告。
        球黴菌症不會經由人傳人或動物傳人而傳染,但有可能因接受被感染者之器官移植而遭感染。
潛伏期
        初次感染的潛伏期通常為1至4週。瀰漫性(dissemination)感染可能發生於初次感染後的數年內。
臨床症狀
        約40%的感染者會出現肺部感染症狀(胸部X光之表現可能為肺部實質化、空洞性病灶或肺部結節)。典型症狀為發燒、疲倦、咳嗽、呼吸喘、頭痛、肌肉痠痛、夜間盜汗、皮疹等;多數(>90%)感染者未經治療仍可自行痊癒。
        約5%至10%患者可能發生併發症或慢性肺部疾病;小於1%的患者可能發生瀰漫性感染,侵犯皮下組織、皮膚、骨骼及關節、腦膜等部位,產生肉芽腫之病理變化,症狀可持續數月或更久。
        球黴菌症的致死率極低,死亡主要發生在嚴重疾病或瀰漫性感染之情形。
感受性及抵抗力
        具有高暴露感染風險者包括從事建設工程、農耕、考古(挖掘)之職業工作者;探訪或移居流行地區者亦有較高感染風險。
        感染後發生嚴重疾病(如瀰漫性感染)之高風險族群包括孕婦(特別是第三孕期)、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惡性腫瘤、器官移植、使用免疫抑制劑者)。過往曾感染球黴菌症者,嗣後如發生免疫功能受抑制或感染HIV之情形,可能導致球黴菌症感染再度活化(reactivation)。
治療方式
        多數(>90%)原發性球黴菌肺部感染的病人不需要治療,即可自行痊癒。對於病情嚴重的病患及可能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高風險病人(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者、具糖尿病共病者、孕婦),即使出現輕微症狀,也應給予抗黴菌藥物治療。
        住院病患無須隔離,但接觸過患者傷口、病灶之棉棒、紗布等廢棄物,仍應丟棄於感染性廢棄物垃圾桶內並妥善滅菌處理。
預防方法
        目前尚無可預防疾病之疫苗。
        建議於流行地區之一般民眾避免至工程建設或挖掘土石之地點,若無法避免,建議佩戴合適之N95口罩。發生沙塵暴時,建議待在室內並緊閉門窗,且可考慮使用空氣清淨機。在流行地區開掘泥土,應儘量防止塵土飛揚(如採行灑水方式)。
        4週內曾至(包括居住)流行地區之民眾,如出現疑似感染球黴菌症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近期之活動史。
 
最後更新日期 202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