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
致病原為非傷寒沙門氏菌,屬於腸內細菌科、沙門氏菌屬,在乾燥環境下可存活數週,在水中可存活長達數月。沙門氏菌共有超過2,500種血清型,但導致多數人類疾病的血清型少於100種,傷寒菌亦屬沙門氏菌屬,但在此指一般非傷寒之沙門氏菌。
流行病學
非傷寒沙門氏菌廣泛分布全球,為主要腹瀉致病原之一,較易發生在氣候溫暖的季節。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大約60%~80%的病例屬於散發病例,而群聚事件好發於學校、醫院、餐廳及長照機構等場所。
傳染窩
人類及動物,例如:家禽、豬、羊、馬、牛、齧齒動物及寵物(鬣蜥蜴、烏龜、小雞、蛇、狗、貓…)等。人類慢性帶菌者較少,但在動物較為普遍。
傳染方式
大部分發生原因為食入受污染的水或食物(例如: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牛奶、肉類及其製品、水果等)、接觸受感染的動物,或人與人經由糞口途徑傳播所致。
臨床症狀
一般臨床症狀以急性腸胃炎表現,在感染後約6-72小時會有噁心、嘔吐及腹瀉等,伴隨發燒及腹部絞痛等症狀,通常持續2-7天。大多患者症狀輕微,但在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因脫水而使症狀加劇,較易因菌血症引發其他嚴重併發症。
預防方法
1. 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有傷口要先包紮。
2. 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必須乾淨無虞。
3. 用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4. 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能被消滅,因此,食物應澈底煮熟再食用。
5. 食物應注意保存,非立即食用的食物應加蓋後置入冰箱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尤其是蛋、肉類等)。
6. 牛奶和奶製品應滅菌後再食用。
7. 接觸寵物及動物後應以肥皂澈底清潔雙手正確洗手並保持環境衛生;寵物及動物如有腹瀉、發燒、嘔吐等症狀應及時隔離,並請獸醫評估治療。
感受性及抵抗力
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被感染,疾病的嚴重度和感染的血清型別、食入的菌量及宿主因素有關,胃酸缺乏者、接受制酸劑治療者、胃切除者、使用抗生素治療者、癌症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劑者、虛弱的人(包括營養不良)感染後症狀可能較嚴重。
傳染期
糞便排菌的時間通常為數天到數週,有些可能數月(特別是嬰兒)。依所感染的血清型別不同而有差異,大約1%的成人及5%小於5歲的小孩可能排菌超過1年。
潛伏期
6-72小時,通常是12-36小時。
最後更新日期 202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