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疫情中心

 新生兒破傷風

(Neonatal Tetanus, NT)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新生兒破傷風的發生通常是因為臍帶處理不當(不清潔),導致破傷風桿菌感染引起。臨床上的典型特徵是嬰兒出生幾天(3~28天,通常6天)後,吸吮動作和哭泣情形由正常漸漸轉變為吸奶困難和哭泣微弱,同時,嬰兒呈現牙關緊閉、全身性痙攣、肌肉僵直、角弓反張,導致無法餵奶和進食。此病致死率很高,可高達80%,出生後愈早發病,致死率就愈高。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一) 多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其孕婦破傷風疫苗接種率不高,加上不潔接生手續或產科照護不良導致高發生率。流行地區接生1,000個嬰兒中有20~70名得該病。我國近年病例極為罕見,1993年及1994年各發生1例,之後7年未有發生個案,直至2001年再發生1例,該個案母親為新住民,無預防接種史,在家生產,由其婆婆以不潔之剪刀斷臍,導致新生兒感染。 

(二)臺灣病例概況 

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新生兒破傷風

四.傳染窩(Reservoir

主要為動物的腸道以及經動物糞便所污染的泥土,人糞便污染的泥土很少成為傳染窩。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由臍帶傷口受破傷風桿菌之芽胞感染而引起。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平均6天,範圍為3~28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無,不會由人傳染他人。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破傷風類毒素(Tetanus toxoid)完成接種所產生之主動免疫力持續至少10年,具有主動免疫之母親會使其嬰兒獲得被動免疫而免於罹患新生兒破傷風。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病例定義」網頁。

十.檢體採檢送驗事項(Specimens taking and transportation

由臨床症狀診斷,實驗室不易培養,故檢驗罕有診斷價值。

十一. 防疫措施(Measures of control

(一)預防方法

  1. 清潔的安全接生及產後護理。
  2. 加強訓練助產士及消毒接生器具。
  3.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國內婦女不論過去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或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接種史,應於每次懷孕時之任何孕程接種1劑Tdap疫苗;於懷孕28-36週接種,則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之接種效益為最高;若懷孕時未接種,應於生產後立即接種。
  4. 公共衛生護士應對轄區內孕婦狀況有所瞭解,對於社經狀況較差,或語言不通之新住民等高危險群,予以適當衛教與協助。

(二)病例通報

1.被動通報

   為第三類傳染病,發現符合病例定義之疑似個案應於1週內通報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或逕至本署傳染病個案通報系統進行通報。

2.主動監視

( 1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建議,已完成新生兒破傷風消除之國家,首應著重於院外出生新生兒之主動監視,以強化整體監視系統之可信度及敏感度。

( 2 ) 依據國民健康署對新生兒之出生場所分類,院外係指醫院、診所、助產所、衛生所以外之其他場所,例如「自宅」等。

( 3 ) 作業流程:

A.疾病管制署每週擷取國民健康署之院外出生資料,再提供相關縣市衛生局進行疫調追蹤。

B.由相關縣市衛生局(以產婦現居地為準)進行追蹤至嬰兒滿月為止,並於當月報表中詳實記載訪查結果。經疫調追蹤確認院外出生嬰兒已於出生後3天內死亡者,可停止追蹤。

C.衛生局依追蹤結果,於每月10日前填妥「疑似新生兒破傷風及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個案主動監視統計表」(附件一)之縣市別、應調查人數及調查結果欄位,併同「院外出生新生兒個案疫調報告」(附件二),送相關之本署各區管制中心複核。經疫調追蹤確認院外出生嬰兒於出生後3天內死亡者,仍請依疫調單之說明填寫相關欄位。

D.本署各區管制中心須於每月15日前,完成轄內縣市資料彙整,並依複核結果填寫「疑似新生兒破傷風及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個案主動監視統計表」之「疫調時效性及完成度」欄位(疫調時效性及完成度定義請參閱統計表說明),如有未符時效及完成度者請將個案姓名登載於備註欄位),併同「院外出生新生兒個案疫調報告」送疾病政策組。對於未符時效性或完成度之個案,需立即督導衛生局改善。

 

破傷風及新生兒破傷風傳染途徑診斷檢驗治療及處理流程,詳見( 新生兒破傷風防治工作手冊.pdf)檔案

UpdateTime 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