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Gonorrhea)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一)定義
淋病是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所引起之一種性傳染病。淋病雙球菌好侵犯柱狀上皮細胞,例如尿道、子宮頸管及直腸黏膜等。其病程嚴重程度及個案診斷之難易度,均有性別上之差異。
(二)臨床特徵
1、男性
感染後2~7天出現症狀,尿道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有些病患會自癒,偶而有少數成為無明顯症狀之帶菌狀態。此外男同性戀者常患直腸感染,多無症狀,但可能產生搔癢、裡急後重,以及有分泌物流出。
2、女性
感染後數天可發生尿道炎或子宮頸炎,症狀常不明顯,故不被注意。約有20%之病患因月經週期導致子宮被侵犯,引起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或骨盤腔腹膜炎,最後甚至造成子宮外孕或不孕症。慢性子宮頸管感染相當普遍,青春期前之女孩如直接與污染物接觸,可以引發外陰陰道炎。
3、泌尿生殖系統外之感染
淋菌性結膜炎在成人很少見,新生兒則很容易經由產道而被感染,如無適當處理與治療,常導致失明。所有淋病感染中約0.5~1.0%之病患併發菌血症,導致擴散性感染,淋病性關節炎、皮疹,以及極少數之病人會產生心內膜炎及腦膜炎。假如未能及時並妥善處理與治療,關節炎可能產生終身性損害。死亡病例甚少發生,如有則係併發心內膜炎之故。
(三)診斷
除依據臨床症狀及徵象外,必須從尿道、子宮頸管、肛門、直腸及咽喉部採取檢體,作革蘭氏染色找出淋病雙球菌,最好能以選擇性之培養基,例如Thayer-Martin培養基,以二氧化碳培養,再以各種生化或螢光抗體方法,確定診斷,並作細菌菌種之鑑定及藥物敏感性試驗。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是德國醫師亞伯.奈瑟氏(Albert Neisser)於1879年所發現之病原微生物。5年後波姆氏(Bumm)成功培養分離,確認為淋病之致病原。自從1977年抗青黴素淋菌(Penicillinase-Producing Neisseria Gonorrhoeae,簡稱PPNG)首次出現於東南亞國家,即迅速蔓延全球,其出現之機率,有極大之地區性差異。臺灣之PPNG達33%以上。此外抗四環黴素、抗Cefoxitin及抗Spectinomycin淋菌相繼出現,且有增加之趨勢。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一)為全球性之性傳染病,基本上不論任何種族、性別及年齡均能發病,尤以年輕成年群,即20~35歲之年輕人最多;城市之流行率較農村高。過去20年來,全球之流行率也有上昇之情形。
(二)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四、傳染窩(Reservoir)
人類。
五、傳染方視(Mode of transmission)
(一) 性接觸是最主要之傳播方視。
(二) 與感染者的黏膜滲出物接觸。
(三) 嬰兒眼結膜可經由產道感染引致結膜炎。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通常為2~7天,偶而更長。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未經治療的病人或無症狀的帶菌者,其傳染力可達數月之久,如能有效治療,即能降低其傳染力。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任何人對淋病雙球菌均有感受性,感染後雖然可產生抗體,但由於淋菌菌株抗原性有相當大之差異,所以再感染是常有的事。使用子宮內避孕器之婦女較易發生輸卵管發炎,粘膜有破損者容易產生菌血症。由於淋菌好侵犯柱狀上皮細胞,故成年女性感染淋病不會發生陰道炎,但青春期前之女孩,其陰道壁則為柱狀上皮細胞,所以會出現症狀明顯之外陰陰道炎且感受性較高。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詳見「台灣法定傳染病病例定義」。
十、檢體採檢送驗事項(Specimens taking and transportation)
請參閱「防疫檢體採檢手冊」(見附錄)或逕洽疾病管制署研究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
十一、防疫措施(Measures of control)
(一)預防方法:基本上與梅毒之預防措施相同,此外新生兒眼睛感染之預防繫於其母親之早期診斷及治療。新生兒出生時,即以1%硝酸銀溶液為其眼睛滴藥,此外0.5%紅黴素眼膏以及1%四環黴素眼膏均有效。
(二)病患以及性接觸者之處理
1、淋病為報告傳染病,確定病例應呈報當地主管機關,絕對尊重個人隱私。
2、隔離:不需要。適量而有效之抗生素治療,迅速使分泌物喪失傳染性。病人在抗生素治療期間禁止與他人性交,以免傳染他人。同時也應禁止與最近接觸過之性伴侶發生性行為,避免再度感染,除非對方已接受妥善之處理及治療。
3、消毒:分泌物及被污染之物品應消毒處理。
4、檢疫:非例行性檢疫項目。
5、疫苗:目前無。
6、性接觸者追蹤、檢查以及感染來源之確認;淋病患者病前之10天內及病後之性接觸者應進行調查,以維護這些接觸者之健康。應採取適當之診查及治療,切斷傳染源,遏阻疾病之擴散。第一次產檢前檢查應做淋菌培養,產婦如證實感染淋病,其生下之新生兒應作各有關部位之細菌培養,以確立其診斷。
7、治療方法:成年人淋病,無併發症─可用任一種方視
(1) Ceftriaxone 125~250 mg IM, ST + Doxycycline, 100 mg bid p.o ×7 days
(2) Cefixime 400 mg po in a single dose及Doxycycline, 100 mg bid p.o ×7 days
*Spectinomycin對咽喉部之淋病無效,可用Ceftriaxone 250 mg IM, ST治療後4~7天作咽喉部之培養。如確知該淋病該淋菌對盤尼西林無抗藥性,可用:Amoxicillin 3.0 g p.o, ST + Probenecid 1g p.o (30’ before Amoxicillin)懷孕婦女─絕不能用Quinolones 及四環黴素。Ceftriaxone 125~250 mg IM, ST + Azithromycin 1g po in a single dose.
新生兒淋菌性結膜炎─
(1) Ceftriaxone 25~50 mg/kg/day, IV or IM, qd ×7 days
病患以及性接觸者之處理
1、淋病為報告傳染病,確定個案應呈報當地衛生主管機關,絕對尊重個人隱私。
2、隔離:不需要。 適量而有效之抗生素治療,迅速使分泌物喪失傳染性。病人在抗生素治療期間禁止與他人性交,以免傳染他人。同時也應禁止與最近接觸過之性伴侶發生性行為,避免再度感染,除非對方已接受妥善之處理及治療。
3、消毒:分泌物及被污染之物品應消毒處理。
4、檢疫:不需要。
5、疫苗:無。
6、性接觸者追蹤、檢查以及感染來源之確認;淋病患者病前之10天內及病後之性接觸者應進行調查,以維護這些接觸者之健康。應採取適當之診查及治療,切斷傳染源,遏阻疾病之擴散。第一次產檢前檢查應做淋菌培養,產婦如證實感染淋病,其生下之新生兒應作各有關部位之細菌培養,以確立其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