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

D型肝炎病毒是一個35~37 nm大小,類病毒粒子,由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獨一的內部抗原(delta抗原)組成。脫去delta抗原後的結構即為一單股RNA遺傳子。此RNA並不會與B型肝炎病毒之去氧核醣核酸(DNA)產生交配。D型肝炎病毒無法單獨感染肝細胞,它必需與B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才能完成它病毒類粒的形成,有趣的是,當D型肝炎病毒複製時會暫時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

流行病學

1、D型肝炎感染盛行率在不同地區有很大差異。在B型肝炎病毒高感染地區或高感染群體(如血友病人、靜脈注射毒癮者及經常接觸血液者、同性戀者等)的D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較高。熱帶南美地區、中非共和國為流行地區。臺灣地區一般而言,並不十分嚴重,但在特定危險群,如靜脈藥癮者、性工作者若為B型肝炎帶原者,則有頗高的感染率(40~85%)。

2、臺灣流行概況詳見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傳染窩

人類,在實驗研究上,可感染受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黑猩猩及受土撥鼠肝炎病毒感染的土撥鼠。

傳染方式

一般認為與B型肝炎病毒傳染方式類似,包括暴露在血液、體液、受污染的針、注射器、血液製劑及性行為感染,在臺灣地區嫖妓曾被證實為具高感染危險的行為。

臨床症狀

疾病症狀與B型肝炎類似,大多無症狀,少部份的人會有腹部不適、食慾不振、全身無力、疲倦、噁心、嘔吐、黃疸(如皮膚和眼白呈黃色)、茶色尿等情形。

預防方法

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即可預防D型肝炎病毒感染,因此B型肝炎疫苗亦可以有效預防D型肝炎感染。對B型肝炎帶原者而言,避免暴露在D型肝炎病毒感染源是惟一有效的預防方法。

潛伏期

約2~8週。

傳染期

在D型肝炎病毒感染活動期之血液皆有可能具傳染力。

 

UpdateTime 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