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D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D)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通常為突然發病,症狀與B型肝炎類似,只有B型肝炎帶原者,才能感染D型肝炎。D型肝炎病毒與B型肝炎病毒可共同感染,或D型肝炎病毒可次加感染於B型肝炎帶原者。D型肝炎病毒次加感染於B型肝炎帶原者時,常可能被誤診為慢性B型肝炎的急性發作,同時感染時血清AST(GOT)及ALT(GPT)之上升可呈雙峰,前者由B型肝炎,後者由D型肝炎引發。感染急性D型肝炎有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但同時感染時比較少發生。同時感染不易引起慢性感染,但重疊感染時常變為慢性感染。在臺灣通常是藉由檢測血清中抗體或肝臟內的病毒抗原來診斷,抗體的檢測較常被用為診斷依據。病毒RNA經由核酸雜交方法測知。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D型肝炎病毒是一個35~37 nm大小,類病毒粒子,由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獨一的內部抗原(delta抗原)組成。脫去delta抗原後的結構即為一單股RNA遺傳子。此RNA並不會與B型肝炎病毒之去氧核醣核酸(DNA)產生交配。D型肝炎病毒無法單獨感染肝細胞,它必需與B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才能完成它病毒類粒的形成,有趣的是,當D型肝炎病毒複製時會暫時抑制B型肝炎病毒的複製。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一)全球性的,但感染盛行率在不同地區有很大差異。在B型肝炎病毒高感染地區或高感染群體(如血友病人、靜脈注射毒癮者及經常接觸血液者、同性戀者等)的D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較高。熱帶南美地區、中非共和國為流行地區。臺灣一般而言,並不十分嚴重,但在特定危險群,如靜脈藥癮者、性工作者若為B型肝炎帶原者,則有頗高的感染率(40~85%)。
(二)臺灣病例概況: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四、傳染窩(Reservoir)
      人類,在實驗研究上,可感染受B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黑猩猩及受土撥鼠肝炎病毒感染的土撥鼠。

五、傳染方視(Mode of transmission)
      一般認為與B型肝炎病毒傳染方視類似,包括暴露在血液、體液、受污染的針、注射器、血液製劑及性行為感染,在臺灣嫖妓曾被證實為具高感染危險的行為。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約2~8週。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在D型肝炎病毒感染活動期之血液皆有可能具傳染力;感染高峰期可能在急性發病期正要發病前,即當血液中剛可檢測出D型抗原粒子時。發病後未幾,血液中病毒濃度隨即快速降低,甚至到檢測不出的程度,在研究上發現,在血液中無法檢驗出D型肝炎抗原粒子之慢性D型肝炎患者,其血液仍可使黑猩猩感染。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所有對B型肝炎病毒具感受性的,或B型肝炎帶原者皆對D型肝炎病毒具感受性,即使是兒童感染亦可能導致嚴重疾病,但在臺灣兒童之感染率極低。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病例定義」網頁。

十、檢體採檢送驗事項(Specimens taking and transportation)
      請參閱「防疫檢體採檢手冊」(見附錄)或逕洽疾病管制署研究檢驗及血清研製中心。

十一、防疫措施(Measures of control)
      感染B型肝炎者,才有可能感染D型肝炎,故預防B型肝炎病毒感染即可預防D型肝炎病毒感染。

UpdateTime 20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