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

梅毒螺旋菌

流行病學

自從1940年代人們利用Penicillin成功治療梅毒後,梅毒在已開發國家之發生率已明顯下降,近年來發生率及盛行率維持穩定。儘管如此,梅毒仍長年位居全世界常見性病之前幾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的全球性傳染病監測資料顯示,約710萬人為新發梅毒病例。美國2020年梅毒新發病例數41,665例,好發於25-34歲年齡層。國內梅毒疫情方面,依據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通報資料顯示,2021年梅毒通報病例數為9,413例,其中活性梅毒(包括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三期梅毒)1,776例,潛伏性梅毒7,634例。梅毒好發年齡為25-34歲,男性之梅毒感染人數高於女性,2021年活性梅毒通報病例男女性比約11:1。

傳染方式

  1. 性交及其他性行為之緊密接觸為傳染之主要途徑、傷口直接接觸到皮膚或黏膜病灶之分泌物、體液及其他分泌物(如精液、血液、陰道分泌物),最具傳染性。 
  2. 血液傳染:經由輸血、共用針頭、針具等方式傳染。 
  3. 母子垂直感染:懷孕初期未接受適當治療,會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造成新生兒感染先天性梅毒,嚴重甚至會導致死產或死亡。

臨床症狀

梅毒是全身性慢性傳染病,症狀很複雜,而且變異性很大,梅毒通常會在皮膚或黏膜破損處形成病灶,而且很快散播到全身,侵犯全身的器官及組織,但病患也可能完全沒有臨床症狀。根據傳染期程及傳染性之有無,梅毒分為早期及晚期梅毒。
早期梅毒:指感染後兩年內之時期,傳染性較強;感染後在接觸處出現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傳染性極高,容易發生在男性陰莖任何部位,女性則是在陰道。早期梅毒如果沒有接受治療,經過數週後,硬性下疳也會自動癒合消失,但病情會越來越嚴重。會出現全身性症狀,包括頭痛、倦怠、噁心、發燒、體重減輕,或有肌肉及關節疼痛的現象。
接下來會出現皮疹,常是全身皮膚隆起紅豆般大小的疹子,全身性淋巴腺腫也是常見症狀之一,腫大之淋巴腺像橡皮一樣硬,沒有痛覺,常見於鼠蹊、頸部、枕部、腋部及上髁部之淋巴腫。
接下來梅毒進入完全無臨床症狀的時期,可能幾個月甚至20年不等。在這段時期內,這類病人雖然並無臨床症狀,但體內仍然有梅毒螺旋菌存在,對身體組織器官仍有破壞性。常會影響到神經系統但症狀輕微不明顯,主要為頭痛、嘔吐及視乳頭水腫等。復發性皮疹及黏膜病灶可能會再度出現,造成復發性梅毒。
晚期梅毒:通常發生於感染後3到7年,通常傳染性較弱,主要症狀為「梅毒腫」,容易發生於皮膚、上表皮組織以及骨骼肌肉組織。 
先天性梅毒:先天性梅毒不是遺傳性疾病,是由媽媽垂直感染嬰兒,臨床症狀最早出現水疱,容易發生在手掌及足蹠,可能新生兒出生即存在,其他包括老人樣容貌、色素沈著斑、梅毒性禿髮、梅毒性甲床炎及黏膜斑疹、梅毒性鼻漏。此外還有極端疼痛性之梅毒性假麻痺,輕觸也會引致嬰兒大哭。

預防方法

梅毒預防措施,適用於其他各種性傳染。

  1. 健康之全面性提昇,衛生教育與性教育之推廣。把梅毒血清檢查列為性病科門診及產前檢查之例行篩檢項目。如孕婦有可疑之高危險因素,更應在懷孕前期及後期各驗血1次,甚至臨產時之血清篩檢,俾能有效預防先天性梅毒之發生。
  2. 避免多重性伴侶或與性生活史不明之對象發生性行為。推廣正確之個人預防方法,例如若進行性行為時,請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若需使用潤滑液,應選用水性潤滑液,不可使用嬰兒油、乳液等油性潤滑液,以免破壞保險套材質。。
  3. 有任何不適症狀,請立刻就醫,並請多運用友善性病門診推薦醫師,以達早期診斷與有效治療之效果。

潛伏期

10至90天,通常約為3週。

傳染期

一般感染後2年內最具傳染性之時期,特別是第一期、第二期梅毒,超過2年傳染力較弱,愈晚期傳染性則愈弱。適量之青黴素治療可在24至48小時降低病患之傳染性。

感受性及抵抗力

  1. 每一個人對梅毒螺旋菌都有感受性,與梅毒患者接觸,約30%的機會被傳染。
  2. 感染後對梅毒螺旋菌之免疫力逐漸形成,這種免疫力對其他螺旋菌有某種程度之作用。早期梅毒如有適當之治療,這種免疫力則不能產生。 
  3. 如同時罹患愛滋病,病患對梅毒螺旋菌之正常抵抗力會降低。 
  4. 梅毒雖經治療,但無終生免疫,再度感染仍可發病
UpdateTime 20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