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原

E型肝炎病毒為32至34nm大的球形、無套膜、單股RNA病毒。E型肝炎病毒有4種基因型會感染人類,臺灣和中國大陸東南的廣州分離出的病毒屬於基因型4。

流行病學

(一)E型肝炎病毒流行通常發生於環境衛生較不好的開發中國家包括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蘇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索馬利亞、墨西哥及中國大陸。通常E型肝炎流行多因水污染引起,但散發性病例及與水污染感染無關連之流行事件亦時有所聞。

(二)E型肝炎病毒依據其核酸、胺基酸同源性及遺傳距離被分成不同基因型,目前已知有4種基因型會感染人類,而各基因型又被分為許多亞型,在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E型肝炎病毒的地理分布、傳播途徑及其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受其本身基因型及亞型的影響。爆發性的E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來自基因型1(分布在亞洲及非洲)及基因型2(分布在墨西哥及西非),在自然情況下只感染人類,多經由水汙染的糞口途徑傳播;而許多散發性或少數爆發性的病例則來自基因型3(分布於世界各地,常見於已開發國家)及基因型4(分布在中國大陸、臺灣及日本等亞洲國家),除了可感染人類之外,亦可感染豬、鹿、駱駝等動物,顯示E型肝炎病毒為可經由食物或水傳播的人畜共通傳染病。

(三)另根據國外研究資料顯示豬隻所攜帶的E型肝炎病毒可能會經由接觸或食用到未煮熟的豬肉、豬內臟(如:豬肝)及其製品(香腸、臘肉)而傳播給人。臺灣2013年在雲林縣的研究顯示,一般民眾的E型肝炎血清抗體盛行率為11.5%,豬農則為29.5%,較一般民眾有3.5倍的風險感染E型肝炎,且血清抗體盛行率與年齡呈現正相關。

(四)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傳染窩

人類;黑猩猩、馬來猴、獼猴、黑獠狨(tamarins)及豬亦可感染。

傳染方式

E型肝炎主要藉由糞口傳染,最為常見是經由受污染的水傳播,近年許多研究也顯示,E型肝炎是可以經由接觸或食用到未煮熟的豬肉、豬內臟及其製品而傳播給人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此外,E型肝炎亦可透過母嬰垂直傳染或經由輸血傳播。

臨床症狀

通常會出現突然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噁心、肌肉痠痛及腹部不舒服,數天之後發生黃疸。另外,在已開發國家有越來越多的慢性E型肝炎案例為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器官移植病人。

預防方法

(一)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不可生飲、生食,尤其是豬肉、豬內臟、生蠔或水產貝類,應澈底煮熟再食用;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

(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需正確洗手,以預防糞口途徑傳染。另外食物製備者、醫療照護者、嬰幼兒照顧者等,應特別注意經常正確洗手,避免感染及傳播。

(三)注意環境衛生及清潔。

傳染期

尚不清楚,但有可能與A型肝炎類似。

潛伏期

15至64天,通常為26至42天。

 

UpdateTime 20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