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指引及教材


資料來源: 疫情中心

 破傷風(Tetanus)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此疾病係由破傷風桿菌之外毒素(exotoxin)所引起,其特徵為痛性之肌肉收縮(最初在咬肌及頸部肌肉,而後為軀幹肌肉)。而最常見之初症狀為腹部僵硬(abdominal rigidity)及肌肉痙攣(spasm),典型的破傷風痙攣現象為「角弓反張」(opisthotonus)及臉部表情出現「痙笑」(risus sardonicus)之特徵。此疾病之致死率約在10%~90%之間,且以老人及小孩為最。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一)遍及全球。臺灣以1956年病例數最多,有1,004例,其後實施破傷風類毒素接種,於1972年以後病例減為100例以下,自1981年起,每年破傷風之通報病例皆在20例以下,死亡病例也逐年減少至數例。破傷風病例通常會發生在農業區或低度開發地區,因為該等地區較易與動物之排泄物接觸,或預防接種情形較不完全。

(二)臺灣病例概況(以報告病例呈現):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破傷風

四.傳染窩(Reservoir)

病菌正常存在於動物(包括人類)之腸道,因此受動物或人類糞便污染之土壤或媒介物為傳染窩。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破傷風桿菌芽胞(spore)進入人體之方式,通常是經由受土壤、塵土或動物及人類糞便污染之穿刺傷口而入。另外,也有可能透過撕裂傷、燒傷及一般傷口甚或由注射受污染之藥物而引起。壞死組織有利此種厭氣性的破傷風桿菌增殖。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約3~21天。大部分病例在14天內發生。傷口污染情形越嚴重者、病況越嚴重者、預後情形越差者,通常潛伏期越短。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此疾病不會直接以人傳人之方式傳染。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完成破傷風類毒素接種所產生之主動免疫力持續至少10年,而暫時性之被動免疫可經由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Tetanus immune globulin, TIG)而得。破傷風病癒後並不會產生終身免疫,仍有可能二次感染,因此病癒後仍需進行預防注射。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病例定義」網頁。

十.檢體採檢送驗事項(Specimens taking and transportation)

由於破傷風桿菌從感染部位培養出來之機率極低,且通常從患者血中亦無法測出其抗體之反應,因此,一般而言並無需對疑似病例採取任何檢體檢驗,對於病例之確認通常以臨床症狀為判定之依據。

十一.防疫措施(Measures of control)

(一)預防方法

  1. 教育民眾有關接受破傷風類毒素預防注射之必要性,辨識傷口之種類(特別是有可能導致破傷風感染者)和了解受傷後可能需要採行主動或被動之免疫預防措施。
  2. 民眾若發現傷口有被土壤、塵土或動物及人類糞便污染,或生鏽器具割傷,需至醫院進行適當之治療,並於治療時告知醫師傷口有被污染。
  3. 醫師對受傷後傷口之預防破傷風處理措施原則,可參照附件一之處理措施。
  4. 建議在工作中接觸土壤、污物、動物者及軍人、警察等意外創傷高危險群定期(每10年)追加破傷風類毒素以維持主動免疫力。
  5. 醫院之供應設備應滅菌消毒完全,以避免少數案例因受污染之器械、縫線或石膏包紮造成破傷風。

(二)預防接種

  1. 我國自1954年開始供應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混合疫苗(DTP),接種四劑DTP疫苗後其破傷風免疫效力約可維持10年。
  2. 自2010年3月起針對出生滿二個月、四個月、六個月及十八個月之學齡前幼童全面改提供「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取代原使用之DTwP。
  3. 常規預防接種時程:
常規預防接種時程

適合接種年齡

接種疫苗

出生滿2個月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

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

 

出生滿4個月

出生滿6個月

出生滿18個月

滿5歲至入學前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Tdap-IPV)

 (三)病人、接觸者及周遭環境之處理

病例通報:為第三類傳染病,發現疑似個案應於1週內通報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或逕至本署傳染病個案通報系統進行通報。

隔離、消毒、及接觸者處理:不需要。

檢疫:非例行性檢疫項目。

接觸者及感染源調查:必要時可進行了解受傷時所接觸之物品與環境。

治療方法

(1) 肌肉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TIG)3,000~6,000單位(Unit),並取少量局部注射於傷口周圍。

(2) 口服(或靜注)metronidazole(30mg/kg/day)是首選抗生素治療;其次可選用靜脈注射penicillin。抗生素需持續治療10~14天。

(3) 儘可能以擴創術清理傷口,但對新生兒破傷風肚臍基部之擴創術是不必要的。

(4) 支持性療法最重要,包括維持患者呼吸道之暢通,暗室中照顧,必要時可以肌肉鬆弛劑保持患者之鎮靜狀態。

(5) 主動免疫措施,應與治療工作同時進行。


最後更新日期 201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