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致病原

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

傳染窩

主要為動物的腸道以及經動物糞便所污染的泥土,人糞便污染的泥土很少成為傳染窩。

傳染方式

由臍帶傷口受破傷風桿菌之芽胞感染而引起。

臨床症狀

逐漸吸奶困難和哭泣微弱,牙關緊閉、全身性痙攣、肌肉僵直、角弓反張。

預防方法

  1. 清潔的安全接生及產後護理。
  2. 加強訓練助產士及消毒接生器具。
  3.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國內婦女不論過去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或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接種史,應於每次懷孕時之任何孕程接種1劑Tdap疫苗;於懷孕28-36週接種,則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之接種效益為最高;若懷孕時未接種,應於生產後立即接種。
  4. 公共衛生護士應對轄區內孕婦狀況有所瞭解,對於社經狀況較差,或語言不通之新住民等高危險群,予以適當衛教與協助。

治療照護

  1. 肌肉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TIG)3,000~6,000單位,並取少量局部注射於傷口周圍。
  2. 如無TIG時,才考慮靜脈注射單一大劑量之破傷風抗毒素(TAT),需注意的是此為馬血清製品,有10%~20%的人會有過敏反應,故注射前應做過敏反應試驗。
  3. 口服(或靜注)metronidazole(30mg/kg/day)是首選抗生素治療;其次可選用腸道外投予penicillin。抗生素需持續治療10~14天。
  4. 儘可能以擴創術清理傷口,但對新生兒破傷風肚臍基部之擴創術是不必要的。
  5. 支持性療法最重要,包括維持患者呼吸道之暢通,暗室中照顧,必要時可以肌肉鬆弛劑保持患者之鎮靜狀態。
  6. 主動免疫措施,應與治療工作同時進行。

感受性及抵抗力

破傷風類毒素(Tetanus toxoid)完成接種所產生之主動免疫力持續至少10年,具有主動免疫之母親會使其嬰兒獲得被動免疫而免於罹患新生兒破傷風。

傳染期

此疾病不會直接以人傳人之方式傳染。

潛伏期

平均6天,範圍為3~28天。

病人及接觸者處理

病人、接觸者及周遭環境之處理

  1. 病例通報:醫師發現符合病例定義者,於1週內向主管機關報告。
  2. 隔離、消毒、及接觸者處理:不需要。
  3. 檢疫:非例行性檢疫項目。
  4. 接觸者及感染源調查:必要時可進行了解受傷時所接觸之物品與環境。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