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E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E)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流行病學特徵及臨床病程與A型肝炎類似,無任何跡象顯示會形成慢性化。除孕婦外,其他人口感染E型肝炎的致死率與A型肝炎類似,懷孕第三期的孕婦感染E型肝炎時,其致死率有報告達20%。
E型肝炎的診斷是借由臨床及流行病學上的資料並經由血清學方法除去其他肝炎致病原。在研究實驗室已可使用數種檢驗方法,包括偵測IgM及IgG的enzyme immunoassays及Western blot assays偵測血清及糞便中RNA的PCR;及偵測抗體的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blocking assays。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E型肝炎病毒為一種球形、無套膜、單股RNA病毒。在感染急性期的初期可在患者糞便中發現32至34 nm大小類似病毒狀的粒子。根據資料顯示E型肝炎病毒至少有四種以上的基因型,中國大陸東南的廣州和台灣分離出的屬於第四基因型,隨著分子流行病學更廣泛的研究,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基因型的發現。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一)E型肝炎病毒流行區通常發生於環境衛生較不好的開發中國家包括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蘇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索馬利亞、墨西哥及中國大陸。通常E型肝炎流行多因水污染引起,但散發性病例及與水污染感染似乎無關連之爆發流行事件亦曾報告。另根據國外研究資料顯示,在豬血及豬糞中可以分離出基因序列相當近似人類E型肝炎病毒的病毒,這也顯示豬隻所攜帶的HEV可能會經過接觸或食用到未煮熟的豬內臟(生吃豬肝、生吃豬肉…)而傳播給人,但豬隻及其他動物是否扮演病毒儲存庫的角色仍是值得研究的議題。而E型肝炎侵襲率以年輕人及中年人最高,通常男性感染率較高。兒童及老年人發生E型肝炎的情形較不常見。
(二)臺灣病例概況: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四、傳染窩(Reservoir)
人類;黑猩猩、馬來猴、獼猴、黑獠狨(tamarins)及豬亦可感染。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E型肝炎主要借由糞口途徑傳染,藉由受污染的水傳播最常見,另人與人之間的糞口途徑感染亦可能發生,雖然在爆發流行時家戶內的二次感染不高,最近研究顯示E型肝炎可能為人畜共通傳染病。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15~64天,平均潛伏期從26~42天。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尚不清楚,但有可能與A型肝炎類似。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感受性不詳, 50%感染者無黃疸症狀,黃疸症狀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懷孕第三期的孕婦感染時較易發生猛爆性疾病。尚不明白為何E型肝炎高感染群體在年輕人,而在相同地區,其他腸道病毒卻多半感染嬰幼兒。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病例定義」網頁。
十、檢體採檢送驗事項(Specimens taking and transportation)
請參閱「防疫檢體採檢手冊」(見附錄)或逕洽疾病管制署研究檢驗及血清研製中心。
十一、防疫措施(Measures of control)
(一)預防方法:
1. 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不可生飲、生食,加強食物製備者如廚師及飲食從業人員之衛生觀念。
2.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需正確洗手,預防糞口途徑傳染,尤其是前往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之旅遊者,更應注意飲食衛生。
3. 注意環境衛生,特別是廁所環境清潔。
(二)病人、接觸者及周遭環境處理:
1、隔離:腸胃道隔離。
2、消毒:詳細消毒方法請參見「霍亂」防疫措施之(四)防疫工作步驟:5、消毒工作。
3、接觸者處理:接觸者有疑似症狀,或曾至疫區者應做接觸者採檢。
4、接觸者及感染源調查:請依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急性病毒性E型肝炎病例調查表進行疫調。
5、治療方法:無特效藥;免疫球蛋白(IG)無法預防E型肝炎。
(三)大流行措施:
藉由流行病學調查決定其傳染模式;調查供水系統及危險族群,改善食品及環境衛生以避免飲食及飲水受污染。
(四)防疫步驟:
1、依傳染病防治法,病毒性E型肝炎屬第三類法定傳染病,各私立醫院、診所於發現疑似或確定病例時應依規定於1週內報告當地衛生局(所)。
2、衛生所接獲轄區內有通報病例發生時,即應訪視病家,填寫「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急性病毒性E型肝炎病例調查表」,並進行衛生教育,以及適當之消毒工作。疫情調查時接觸者有疑似症狀,或曾至疫區者應做接觸者採檢。
3、衛生局對轄區內之病例疫情調查記錄等應列冊妥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