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致病原

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為極厭氧之產孢桿菌,其所產生之毒素是致病因子。大部分案件屬A、B、E型毒素,極少數為F與G型。E型案件通常與魚類、海產品和海洋哺乳動物之肉類有關。毒素之產生是由於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醃漬食品酸度不足或鹼性食物,食品水活性較高(0.85以上),低溫殺菌和輕微醃後沒有冷藏保存(尤其是在封緊的容器內)。此毒素不耐熱,經煮沸後毒力會消失,但是要破壞孢子則須甚高溫度,E型毒素在低溫3℃時亦會慢慢地產生。大部分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為A或B型毒素引起。

流行病學

  1. 全世界都有偶發案件,食物製備時或保存期間,沒有被破壞之孢子發芽增殖,產生毒素,造成家庭式或一般中毒案件。經處理之商業性產品很少會發生中毒,除非製罐過程有瑕疵,遭受污染,殺菌不完全。亞洲、澳洲、歐洲、北、南美洲均有腸道肉毒桿菌中毒之報告。由於受限於臨床經驗與檢驗技術,全球實際的發生率及分布情況並不確定。大部分的個案通報自美國,其中半數由加州通報。大約150例通報自阿根廷,而澳洲與日本個通報少於20例,加拿大通報不到15例,約30例通報自歐洲(多為義大利與英國),其餘散發病例通報自智利、中國、埃及、伊朗以色列及葉門。
  2. 臺灣病例概況:臺灣於2007、2008、2009年確定病例分別為8、11及1例(共20例)。

傳染方式

製罐時殺菌不完全或烹飪不充分,在厭氧情形下,此菌會產生毒素,攝食後引起傳統型肉毒桿菌中毒。其案件以家庭式之醃製蔬菜、水果、魚、肉類、香腸、海產品等為主,創傷型肉毒桿菌中毒大多來自二次感染,傷口處遭受細砂、泥土之污染,長期濫用藥物成癮者亦會發生。嬰兒肉毒桿菌中毒之來源為攝食含此菌孢子之食品,而非因食品中有此毒素。孢子存在於食品及灰塵中,蜂蜜偶亦含此孢子。

臨床症狀

其症狀從便秘開始,昏睡、倦怠、食慾不振、眼瞼下垂、吞嚥困難、失去頭部控制、肌肉張力低下及全身性虛弱,有時會發展至呼吸無力衰竭而死亡。此症有很廣泛的特徵及嚴重程度,從輕微至突然死亡。

預防方法

(一)處理及製備商業性之醃漬品或保存時,控制過程要有效地滅菌或控制其pH值。
(二)宣導家庭於醃漬或保存食品時,技術上要把孢子破壞,欲使毒素破壞須要煮沸至少10分鐘且食物要攪拌,或將pH值控制在4.5以下。
(三)脹起蓋子的罐製品一定不可食用,開罐後發覺有異味時不要勉強試吃,一有疑問,即勿食用。
(四)由於孢子於自然界很廣,1歲以下之嬰兒避免餵食蜂蜜。

感受性及抵抗力

感受性很普遍,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從2週~1歲均有可能得到,6個月以內者占94.0%,中間值為13週,在種族上沒有明顯差異。在成人方面,僅特殊腸胃問題之成人才會感受此症。

傳染期

無人與人間的直接傳染。

潛伏期

食因型肉毒桿菌中毒之神經性症狀通常於12~72小時間出現,最短2小時,最長於8天時發作。潛伏期愈短病情通常愈嚴重,死亡率愈高。嬰兒肉毒桿菌中毒之正確潛伏期目前尚不清楚。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