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致病原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柳葉刀狀(lancet-shaped)革蘭氏陽性雙球菌,兼性厭氧。有些肺炎鏈球菌具有莢膜,此為具有致病性的菌種,毒性來自於莢膜上的多醣體,目前以莢膜多醣類抗體之莢膜腫脹試驗(Quellung reaction),可將其區分為92種以上血清型。有些血清型的菌株毒性較強,大約只有30種血清型會造成人類的感染,而臨床上常見的侵襲性感染,大多集中於其中的10多種血清型。

流行病學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柳葉刀狀(lancet-shaped)革蘭氏陽性雙球菌,兼性厭氧。有些肺炎鏈球菌具有莢膜,此為具有致病性的菌種,毒性來自於莢膜上的多醣體,目前以莢膜多醣類抗體之莢膜腫脹試驗(Quellung reaction),可將其區分為92種以上血清型。有些血清型的菌株毒性較強,大約只有30種血清型會造成人類的感染,而臨床上常見的侵襲性感染,大多集中於其中的10多種血清型。

(一)發生情形

肺炎鏈球菌引起之疾病每月均有病例發生,以冬季至春季為疾病發生之高峰期。社區爆發肺炎鏈球菌肺炎聚集事件是很少見的,通常會發生聚集事件都是因為病例處於人口密集機構如護理之家、托兒所等擁擠環境。WHO 2008年估計全球每年未滿5歲的嬰幼兒中,有33-53萬人因肺炎鏈球菌感染而死亡;另外,開發中國家嬰幼兒的致死率中,罹患敗血病者致死率為20%,若是罹患腦膜炎者,致死率高達50%。美國年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有10.6人;歐洲各國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有0.2-15.2人不等,平均為5.2人;澳洲年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有6.6人。我國自2007年10月15日起將IPD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2008年至2015年間確定個案數介於500至800例,2015年全年齡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3人,主要集中在未滿5歲的嬰幼兒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累積發生率以75歲以上老人最高(每10萬人口9.81人),其次為2~4歲幼兒(每10萬人口8.8人)。全年皆有病例,但發病高峰為冬季與春季。

(二)常見的致病血清型別

美國在肺炎鏈球菌疫苗尚未納入常規接種前,估計每年約有1萬7千例的5歲以下幼童,因肺炎鏈球菌而引起侵襲性疾病,其中以血清型4、6B、9V、14、18G、19F和23為最常引起嬰幼兒侵襲性感染,然而自2000年及2013年陸續推動PCV7及PCV13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因疫苗可使鼻咽部黏膜受到免疫機制的保護,使肺炎鏈球菌的帶菌移生機率降低,進而阻斷肺炎鏈球菌的傳播,這種群體免疫效益,致使整體族群的疾病盛行率都連帶下降,同樣使得未接受疫苗施打的青少年、青年或老年人的侵襲性疾病發生率下降。

而我國在肺炎鏈球菌疫苗尚未納入常規接種前,依據IPD監測資料顯示,自2008年起19A血清型占比逐年上升,高達50%以上。為此,2008年起陸續針對5歲以下高危險族群、經濟弱勢族群幼兒推動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政策,並於104年將該項疫苗導入幼兒常規接種項目。監測資料顯示,2013至2016年間,IPD個案感染疫苗可涵蓋血清型別之占比逐年下降,5歲以下個案,19A血清型占比自50%降至35%;反之,非疫苗涵蓋血清型別之占比則上升,15血清型占比自9%升至30%,出現明顯的血清型別置換現象。

(三)抗藥性問題

自1976至1979年發現肺炎鏈球菌抗藥性菌株後,全世界許多國家陸續發生抗藥性問題。美國2010年有5.1%侵襲性肺炎鏈球菌對青黴素具抗藥性,另依據本署2007年10月至2010年間自IPD個案分離菌株之抗藥性監測資料顯示,有8.5%肺炎鏈球菌對青黴素具抗藥性。因近年來抗藥性菌株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致使患者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亦增加臨床治療上的困難,應如何預防肺炎鏈球菌引起之感染和如何適當的選用抗生素來進行治療,是目前應重視和面對的問題。

預防方法

目前國內核准上市之肺炎鏈球菌疫苗有二大類,分別為結合型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及多醣體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PPV),皆屬不活化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分開不同部位同時接種,其中PCV13PCV15與PPV23分述如下。

  1. 13價結合型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13):含有13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1, 3, 4, 5, 6A, 6B, 7F, 9V, 14, 18C, 19A, 19F, 23F)之莢膜抗原,我國仿單核准適用年齡為出生滿6週以上皆可施打,並做為我國嬰幼兒現行常規接種疫苗。
  2. 15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15):含有15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1、3、4、5、6A、6B、7F、9V、14、18C、19A、19F、22F、23F、33F) 之莢膜抗原,我國仿單核准適用年齡為出生滿6週以上有需求者可自費接種。
  3. 23價多醣體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PPV23):含有23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1、2、3、4、5、6B、7F、8、9N、9B、10A、11A、12F、14、15B、17F、18C、19F、19A、20、22F、23F、33F)之莢膜抗原,2歲以下嬰幼兒因對多醣體抗原的免疫反應不佳,故不建議使用。

國內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建議原則

  1. 嬰幼兒及兒童(12歲以下)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建議:自104年1月1日起相關規定如列,
    • 嬰幼兒常規接種:採2+1(2 劑基礎劑,1 劑追加劑)之3劑接種時程,分別於出生滿2 個月、4 個月分別接種第1 劑、第2 劑(兩劑間隔至少8 週,與五合一疫苗同時接種,分開不同部位)PCV13,年滿12-15 個月接種第3 劑PCV13,請參閱肺炎鏈球菌疫苗各類對象預防接種建議
    • 5歲以下嬰幼兒補接種規定,請參閱附檔-104年起幼兒PCV13補接種原則。
  2. 11-18歲青少年高危險群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建議:詳請參閱肺炎鏈球菌疫苗各類對象預防接種建議
  3. 18-64歲成人及65歲以上長者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建議:詳請參閱肺炎鏈球菌疫苗各類對象預防接種建議

傳染方式

傳染途徑可經由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到帶菌的口鼻分泌物,或經由 吸入含有此病原菌之飛沫,通常需要長時間或密切接觸才可能遭受感染。肺炎鏈球菌的帶菌者可能會因為本身免疫功能減低或同時感染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等,導致細菌從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進而引發中耳炎、敗血症、菌血症、肺炎及腦膜炎。

臨床症狀

感染肺炎鏈球菌可能會有發高燒及依據感染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症狀,常見為咳嗽、氣喘、胸痛或是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
侵襲性感染病患常見的臨床症狀,以肺炎、菌血症、敗血症及腦膜炎最常見。肺炎的臨床症狀包括發燒、畏寒、胸痛、咳嗽、呼吸急促以及呼吸困難等症狀。腦膜炎的臨床症狀包括頭痛、噁心、發燒、頸部僵硬、抽搐、昏迷等神經學症狀。兒童得病後可能出現痙攣、癲癇、智障、聽力障礙等後遺症。

傳染窩

該菌可於人體鼻咽部呈現無症狀帶菌情形,隨著年齡增長,帶菌率會逐漸減少。本菌無動物或昆蟲之媒介。

治療照護

雖此菌常見對Penicillin類藥物及其他類抗生素具抗藥性,但不同部位感染對於Penicillin及其他類抗生素的敏感性判斷標準不同,針對肺炎患者,如臨床症狀不嚴重,可使用高劑量之Penicillin治療,但如臨床症狀嚴重則可使用第三代Cephalosporin(如Cefotoxime、Ceftriaxone)或Vancomycin,腦膜炎患者,則可使用Vancomycin加上第三代Cephalosporin(如Cefotoxime、Ceftriaxone)治療,待菌株之藥物敏感檢測結果出來後,再依此調整適當的抗生素治療用藥。

病人及接觸者處理

  1. 隔離:對於遭受抗藥性肺炎鏈球菌感染之住院患者,需進行呼吸道隔離措施,以避免其他住院病患遭受感染。
  2. 消毒:遭受患者之鼻腔或咽喉等分泌物污染之器物,需進行終期消毒。

感受性及抵抗力

只要鼻咽部分泌物帶菌即具傳染力,一般而言,在使用有效之抗生素治療後的24小時內,便不具有傳染力。

傳染期

一般人被認為均有感受性,不過嬰幼兒、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患者或本身具有慢性疾病患者更易遭受感染。

潛伏期

變化極大,目前仍不清楚。可能很短,約1~3天。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