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致病原

  1. 傷寒之病原菌為: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
  2. 副傷寒之主要病原菌為: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Paratyphi A。 

流行病學

世界各地均有發現,多數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由於衛生環境之改善,病例數已大幅減少。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傳染窩

人類是傷寒與副傷寒之主要宿主。急性期、發病輕微者或無症狀感染後,患者可能成為帶菌者。大部分慢性帶菌者好發於中年婦女及膽道病變者(如:膽結石或慢性膽囊炎);如有腎結石或埃及血吸蟲感染,也可能會有較高的機會變成慢性尿液帶菌者。傷寒感染者約有2~5%成為帶菌者,而副傷寒患者則較少變成慢性帶菌者。

傳染方式

因食入被患者、帶菌者糞便或尿所污染之食物、飲水而傳染。貝類、水果、蔬菜皆可能遭受汙染成為傳染媒介,而帶菌者在處理食物時,也可能會汙染食品。另外,蒼蠅可能散布病菌於食品中,為傳播媒介之一。

臨床症狀

感染傷寒或副傷寒後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腹痛、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便秘或腹瀉、淋巴腫大等。傷寒若不治療,可能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副傷寒之症狀較輕,死亡率也較低。

潛伏期

潛伏期長短因感染病菌多寡而不同,傷寒潛伏期一般為8~14天(可由3~60天不等);副傷寒潛伏期為1~10天。

傳染期

傷寒可傳染期為感染後1週至恢復期;副傷寒可傳染期通常為1至2週。傷寒患者若未治療,約10%患者之帶菌期可長達3個月,2~5%成為慢性帶菌者;副傷寒患者較少變成慢性帶菌者。

感受性及抵抗力

一般人無免疫力,胃酸缺乏者較容易被感染。病癒後具有相當免疫力,但如吃入大量病菌仍會發病。地方性流行區域的學齡前幼童及學童有較高的感染機會。

 治療照護

  1. 接觸者:指與通報病例或確定病例在發病日前之3-60天(副傷寒1-10天)曾經共同暴露於可疑感染源(水或食物);或於病患可傳染期間,有被糞口途徑感染風險者。
  2. 恢復期帶菌者:傷寒病患發病12個月內,仍有帶菌情形之病患。
  3. 慢性帶菌者:不論先前有無傷寒症狀,急性感染超過12個月後仍可於糞便或尿液檢出傷寒桿菌之病患。
  4. 無症狀帶菌者:無傷寒症狀,但於糞便或尿液驗出傷寒桿菌之病患。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