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致病原

屈公病毒分類上是屬於 Togaviridae  科 Alphavirus  屬,為單股RNA病毒。

流行病學

全球屈公病疫情,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近幾年,由於經貿發展及人口遷移等因素,流行地區已逐漸擴大。目前屈公病疫情已擴展到亞洲、非洲、歐洲及美洲超過110個國家。
屈公病曾於1952-1953年在東非坦尚尼亞流行,1960-1982年在非洲和亞洲多處地區也發生疫情,1999-2000年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大規模疫情,自2005年起,陸續於印度、印尼、泰國、馬爾地夫、緬甸及印度洋島嶼(如馬達加斯加、留尼旺島)等地發生流行,同時也在沙烏地阿拉伯及新幾內亞流行。
2007年非洲加彭發生嚴重流行,同年亦於義大利東北部拉文納地區發生197例病例的疫情,為歐洲首度發生之屈公病疫情;2008年新加坡爆發疫情;2013年10月首次於西太平洋區島嶼密克羅尼西亞發生當地傳播的疫情,同年12月加勒比海地區爆發疫情,為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於美洲地區發現的本土傳播,而從該次疫情起,屈公病毒即擴散至美洲大部分的地區;2014年在太平洋島嶼爆發疫情,庫克群島及馬紹爾群島仍有屈公病疫情發生。
依據泛美衛生組織(PAHO)資料,美洲2018-2023年確定病例數分別為9萬5,574例、18萬5,054例、10萬3,046例、13萬8,400例、27萬3,841例及41萬17例,其中每年病例分布皆以巴西為最多,佔65%以上,顯示美洲地區屈公病傳播風險為高。

傳染窩

屈公病有下列兩種傳播循環: 

(一) 非洲森林循環(Sylvaticcycle):在野生靈長類和斑蚊之間循環(arborealAedes mosquitoes),類似叢林型的黃熱病病毒。

(二) 城市循環(Urbancycle):城市的屈公病疫情經由斑蚊傳播,為人-蚊-人的循環。在城市的屈公病疫情是偶發性,但屬爆發性的。

傳染方式

人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病患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期間,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動,稱之為病毒血症期(viremia),此時如果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2至9天後,便使此病媒蚊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就可將病毒傳播出去。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臨床症狀

屈公病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很相似。屈公病毒感染者多數有症狀,包含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約70%患者有,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約半數的患者會出現),且可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症狀持續約3至7天。屈公病較少見致死的案例,大部分患者在7至10天內可康復,少數患者從發病開始出現嚴重的關節痛,並持續數個月。
與登革熱不同的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而典型的登革熱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另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也不如登革熱重症,較少出現死亡,惟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罹患屈公病易有併發症或病況嚴重之風險族群。

預防方法

 屈公病是經由病媒蚊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無選擇性,一旦有屈公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屈公病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
此外,民眾平時也應提高警覺,了解屈公病的症狀,除發病時可及早就醫、早期診斷且適當治療,同時避免再被病媒蚊叮咬,以降低屈公病毒於社區傳播的可能。

(一)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應做好防蚊措施,包括:

  1. 選擇裝有紗窗、紗門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2. 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於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有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的防蚊藥劑,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另如有防曬需求,建議先塗抹防曬乳,間隔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

(二)從屈公病流行地區入境臺灣後請自我健康監測14天,如有發燒、頭痛、出疹、關節疼痛及肌肉痠痛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與暴露史,利於醫師診斷。
(三)一般民眾的居家預防:

  1. 容器管理與孳生源清除(請參閱「登革熱/屈公病教戰手冊」)
    1. 清除不需要的容器,如為無法自行處理的大型廢棄容器(如廢棄輪胎、浴缸或水族箱等)請聯繫環保單位清潔隊協助清運。
    2. 把暫時不用的花瓶、容器等倒置,使用時加蓋或以細紗網密封。
    3. 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
    4. 家中的陰暗處、地下室、屋簷排水槽或水溝應定期巡檢與清理。
  2. 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可掛蚊帳或使用捕蚊燈,避免蚊蟲叮咬。
  3. 平日至市場、公園或菜果園等戶外環境,宜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有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的防蚊藥劑。

(四)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澈底落實「巡、倒、清、刷」:

  1. 「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
  2. 「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回收清除。
  3. 「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4. 「刷」─刷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五)感染屈公病民眾,應配合的事項:

  1. 感染屈公病民眾,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蚊子叮咬造成更進一步傳染,如離開蚊帳或至室外時應噴灑政府主管機關核可防蚊藥劑。
  2.  配合防疫單位的疫情調查及進行孳生源清除、化學防治噴藥等防治作為。
  3. 在固定的醫院診所就醫,以利診治及通報,並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多休息多喝水。

潛伏期

潛伏期2~12天,通常為4~8天。

傳染期

病患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動,即病毒血症期,也就是可傳染期。此時期若病媒蚊吸取病患的血液,病毒會在蚊體內繁殖2至9天後,便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就可將病毒傳播出去。

最後更新日期 20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