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Anthrax)
2024年3月11日修訂
壹、疾病介紹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炭疽病是一種由炭疽桿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發生在草食性家畜或野生動物如山羊、綿羊、牛、馬及豬等。人類通常是因為接觸或食入受感染的動物或動物製品,或吸入大量炭疽孢子而感染,因此預防動物炭疽病的發生有助於人類炭疽病防治。炭疽病可以個案職業別及感染途徑做分類。依個案職業別可分為發生於農夫、屠宰業/肉販、獸醫及從事動物交易者的非產業型炭疽(non-industrial anthrax),以及發生在處理骨骼、獸皮、毛織品及其他動物製品從業人員的產業型炭疽(industrial anthrax)。依感染途徑分型較為常見,可分為四型:
上述四類炭疽病,皆可因炭疽桿菌進入個案的血流或淋巴循環,導致多重器官功能障礙,此時稱為全身性炭疽病(systemic anthrax),可能會造成敗血症及/或侵入中樞神經引發炭疽性腦膜炎(anthrax meningitis)。成人罹患全身性炭疽病約有70%會併發敗血症。兒童罹患吸入性、攝入型或全身性炭疽病,約有60~84%會併發敗血症;罹患吸入型炭疽約有40%,攝入型炭疽約有30%,全身性炭疽病則有約25%會併發腦膜炎。
炭疽性腦膜炎常伴隨血腦屏障被破壞、顱內出血及腫脹,蜘蛛膜下腔出血為常見併發症,炭疽性腦膜炎個案中有一半與皮膚型炭疽相關,約三分之二炭疽性腦膜炎出現顱內出血(Intracranial bleeding)治療後死亡率仍高達約92%,所有全身性炭疽個案均應進行腦膜炎評估。
有研究顯示,,炭疽性腦膜炎的預測因子包括意識改變與腦膜炎病徵、發燒、呼吸急促、心搏過速、高血壓(收縮壓≧13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以及凝血障礙,若個案出現敗血症亦可預測腦膜炎的發生。
此外,炭疽個案亦常見體液滯留(fluid collections),76%吸入型炭疽個案可見肋膜積水,其他種類炭疽個案則有3~10%有肋膜積水。52%攝入型炭疽個案有腹水,21%吸入性炭疽個案有心包膜積液。肋膜積水與腹水中均已證實存在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 LF),引流有助於診斷疾病,並推測可藉由減少致死因子數量,從而減輕疾病嚴重程度提高存活率。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炭疽桿菌大小約 4×1微米(μm),為革蘭氏陽性、嗜氧或兼性厭氧桿菌,常排列成鏈狀,在缺氧時會形成莢膜。炭疽桿菌生長體(vegetative form)能產生大小約2×1微米的孢子,孢子對冷、熱、酸鹼度、乾燥、化學物質、放射線等抵抗力極強,能存活於土壤、環境、感染的獸毛中達數十年,一旦環境適合則再度萌芽、增殖。
炭疽桿菌的毒性主要與莢膜(extracellular capsule)及毒素有關。炭疽桿菌的毒性及人體致病機轉簡要說明如下:莢膜可以幫助菌體免於遭受白血球吞噬作用;毒素包含致死毒素(Lethal Toxin, LT)及水腫毒素(Edema Toxin, ET),可藉由破壞多種免疫細胞及其功能來逃脫免疫系統。致死毒素(LT)由保護抗原(Protective Antigen, PA)及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 LF)組成,會嚴重降低T細胞與B細胞免疫,並誘導血管內皮細胞凋亡,被認為會導致出血症狀,胸腔積水與腹水被認為會儲存致死因子;水腫毒素(ET)由保護抗原及水腫因子(Edema Factor, EF)組成,會導致肝臟、腸道及皮膚水腫。組成毒素之三種成分(LF、EF、PA)單獨存在時並無毒性,需倚賴保護抗原(PA)與感染者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協助致死因子(LF)與水腫因子(EF)進入細胞,引發炭疽病相關症狀。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四、傳染窩(Reservoir)
炭疽桿菌孢子對於環境極具耐受性,可長期存於土壤、動物皮毛及其製品中達數10年。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皮膚型炭疽:9小時到3週,常為2~6或7天。
七、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各年齡層均會感染,疾病的嚴重程度與感染途徑、受感染者的營養、健康狀態及菌株毒性有關,糖尿病、肥胖、高血壓或慢性阻塞性肺病與皮膚型炭疽重症有關,而有敗血症、糖尿病、肥胖、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或曾吸菸的個案,罹患炭疽腦膜炎風險似乎更高。
有些證據顯示,有些人因頻繁的接觸此細菌,而有不顯性感染;再次感染也可能發生,不過很稀少。炭疽桿菌孢子存在且累積至一定程度後,才可能透過相關傳染途徑造成宿主感染,以吸入感染為例,美國國防部的資料顯示:引起人類感染的ID50約為8,000~10,000個孢子,但當吸入微粒的直徑大於5μm,就算被吸入,也很難到達肺泡造成感染;因此,炭疽桿菌孢子所附著的氣膠大小,高度影響了感染的可能性。
八、治療與疫苗
(一)治療:有多種治療方式可以選擇,包括抗生素與抗毒素。早期診斷炭疽病並依不同感染類型給予適當治療,可有效降低感染後的致死率,藥物選用詳見「炭疽病用藥建議(附件一)」。
1.抗生素
抗生素對於炭疽病之治療與暴露後預防建議,係根據體外試驗結果、藥物敏感度實驗結果、藥物動力學與個案報告制定。由於未治療之炭疽病致死率高,故給予藥物治療之益處遠大於藥物副作用可能之風險。雖炭疽病並非部分建議使用之治療藥物仿單所列之適應症,或用法用量與仿單建議不同,但考量疾病風險,仍建議給予治療。
本工作手冊治療建議係參照美國CDC最新建議(CDC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nthrax, 2023),詳細用法用量請參照其附表一至十七。藥物治療原則包括:
2.抗毒素
除抗生素外,也可合併使用抗毒素(antitoxin),美國FDA批准使用於治療的抗毒素有Anthrax immunoglobulin intravenous (AIGIV)、Raxibacumab以及Obiltoxaximab,皆為透過與保護抗原結合從而防止致死毒素與水腫毒素形成,AIGIV可能會導致血栓及血糖檢測異常,Raxibacumab與Obiltoxaximab則可能引起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及全身性嚴重過敏(anaphylaxis),故接受任一種抗毒素治療的個案,均應先服用Diphenhydramine。美國CDC建議治療全身性炭疽病除了使用抗生素還應使用抗毒素。目前國內尚未引進上述抗毒素。
3.輔助治療
對於有腦水腫之炭疽性腦膜炎個案,應考慮使用甘露醇(Mannitol)或3%高張性食鹽水,動物研究顯示高張性食鹽水可能有利於治療細菌性腦膜炎腦水腫;另可視臨床病況給予類固醇。針對顱內出血和腫脹的療法,Nimodipine為美國FDA核准用於治療動脈瘤性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唯一藥物,可降低不良神經系統預後發生率約40%,可能適用於治療出血性炭疽性腦膜炎,但尚未有動物實驗或人類炭疽個案的數據支持。
(二)疫苗:目前美國FDA核准預防炭疽病之疫苗Anthrax vaccine adsorbed (AVA)有BioThrax及Cyfendus(舊稱AV7909),用於18至65歲成人,BioThrax可產生針對保護抗原(PA)的抗體來中和毒素,可使用於暴露前預防(PrEP)或與藥物聯合使用於PEP;Cyfendus是由BioThrax與一種去氧寡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佐劑組成,於2023年7月美國FDA批准可與藥物聯合使用於PEP。英國批准使用的炭疽疫苗為Anthrax vaccine precipitated(AVP),含有組成毒素的三種主要成分(PA、LF、EF)。俄羅斯與中國則使用減毒活炭疽疫苗,俄羅斯原使用由兩種乾燥無莢膜炭疽桿菌的活孢子所組成之疫苗,目前使用之疫苗則為其中一種菌株之保護抗原(PA)與氫氧化鋁結合的配方,中國使用之疫苗是由減毒株A16R之懸浮液製成,我國目前尚未儲備以上疫苗。
還有多種候選疫苗(candidate vaccine)持續發展中。由於動物實驗結果顯示抗保護抗原(PA)之抗體可中和炭疽桿菌毒素而產生保護力,因此多數疫苗採用PA為抗原。PA83-FhCMB是以植物表現系統產生抗原之重組疫苗,已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Px563L則含有重組PA抗原和佐劑,預計用於PEP,亦已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GC1109是由韓國疾病管理廳(KDCA)開發重組PA抗原疫苗,目前尚在動物實驗階段。另AdVAV為表現PA83抗原之腺病毒載體疫苗,預計以鼻噴劑方式給予,目前仍在臨床試驗中。
貳、病例定義暨檢體採檢送驗事項
一、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詳見「傳染病病例定義暨防疫檢體採檢送驗事項(附件二)」。
二、檢體採檢送驗事項(Specimens taking and transportation)
請參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檢體採檢手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首頁之檢驗」項下)。
參、個案及接觸者之處理
一、病例通報:
急性症狀包括皮膚丘疹、焦痂、呼吸困難、缺氧、發燒,有些出現腹部急症、咽喉紅腫。炭疽病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二類傳染病,應於24小時內至「傳染病通報系統(NIDRS)」(https://nidrs.cdc.gov.tw/login)完成通報,必要時得以電話、電子郵件或傳真方式先行通報所在地地方政府衛生局(所),並進行疫情調查,通報後24小時內於「傳染病問卷調查管理系統」(https://qinv.cdc.gov.tw/S_QINVWEB/)完成「新興傳染病類疫調單」。
二、隔離:
炭疽個案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照顧炭疽個案應採行標準防護措施及接觸傳染防護措施。
三、檢疫:
炭疽病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為最終宿主。衛生主管機關與農業主管機關密切合作有助於人類與動物的炭疽病防治。
四、接觸者處理:
醫療人員或家人一般情形下不需投予預防性抗生素或預防接種,惟應加強衛生教育,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五、接觸者及感染源調查:
防治重點在於感染來源調查,特別是與草食動物及其飼品與製品接觸情形,及疑似生物恐怖攻擊事件接觸之人、事、物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