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及副傷寒Q&A


  1. 注意個人衛生習慣,用餐前及如廁後應確實洗手。
  2. 食物應選用熟食,避免食用生菜或未完全煮熟的海鮮。
  3. 用煮沸的開水或包裝完整的飲品;避免飲用加入冰塊的飲料。
  4. 不食用路邊攤販賣的食物或飲料;不食用已去皮或削好的水果。
最後更新日期 2019/6/12

一般觀光、短期商務旅客感染傷寒的風險較低,注意飲食安全即可,但如果旅程中會前往非一般觀光區、較偏僻或衛生條件較差小型都市、村落的旅客(如探親、志工活動、背包客),感染風險較高,建議於出國前至旅遊醫學門診向醫師諮詢,評估接種傷寒疫苗(施打後14天可產生免疫力,建議成人及2歲以上兒童施打)。傷寒疫苗僅可保護人體免於傷寒桿菌的感染,但無法阻斷其他細菌的侵襲,故接種後仍必須注意飲食安全及維持勤洗手之良好個人衛生習慣。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國際旅遊資訊

最後更新日期 2019/6/11
  1. 飯前、便後及用餐前均應正確使用肥皂洗手。廚房工作人員、醫護人員、看護工及托兒所員工於接觸食物前、照顧病患、為老年人或嬰兒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後,均應澈底洗淨雙手。
  2. 飲用水須加氯消毒或煮沸處理,避免飲用生水。
  3. 盡量選用熱食、熟食,甲殼類海鮮建議蒸煮10分鐘以上才食用。非即食食物最好冷藏保存,尤其沙拉及冷盤之保存應特別謹慎。
  4. 經常清除垃圾、廁所加裝紗窗,使蒼蠅無法孳生。
  5. 廁所內應充分供應衛生紙,以免糞便污染手部;使用沖水式馬桶,糞便應排入污水系統。
  6. 患者曾使用的廁所和受排泄物污染的場所應予妥適清潔及消毒。
最後更新日期 2019/6/11

急性期、發病輕微者或無症狀感染後,患者可能成為帶菌者。大部分慢性帶菌者好發於中年婦女及膽道病變者(如:膽結石或慢性膽囊炎);如有腎結石或埃及血吸蟲感染,也可能會有較高的機會變成慢性尿液帶菌者。傷寒感染者約有2~5%成為帶菌者,而副傷寒患者則較少變成慢性帶菌者。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3

通報病例、確定病例及其接觸者需限制上述行為,直到符合衛生機關有關「檢驗結果陰性」之解除追蹤管理要件,方可解除限制。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3

病患如能做好個人衛生,並避免排泄物汙染環境,即無使用傳染病防治法第44條、第45條施行隔離治療之必要;但若無法維持個人衛生,有汙染環境及傳染他人之虞,必要時,主管機關得依法對病患施行隔離治療。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3

潛伏期長短因感染病菌多寡而不同,傷寒潛伏期一般為8~14天(可由3~60天不等);副傷寒潛伏期為1~10天。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3

因食入被患者、帶菌者糞便或尿所污染之食物、飲水而傳染。貝類、水果、蔬菜皆可能遭受汙染成為傳染媒介,而帶菌者在處理食物時,也可能會污染食品。另外,蒼蠅可能散布病菌於食品中,為傳播媒介之一。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3

感染傷寒或副傷寒後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腹痛、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便秘或腹瀉、淋巴腫大等。傷寒若不治療,可能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副傷寒之症狀較輕,死亡率也較低。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3

傷寒及副傷寒皆為由細菌引起之腸道傳染病,病原菌分別為傷寒桿菌及副傷寒桿菌。傷寒及副傷寒為全球性的疾病,世界各地均有病例發生,但多數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尤其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南亞地區感染風險最高,另外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加勒比海群島等地區也有較高的感染風險。近年來,已開發國家由於衛生設備之改善,病例數已大幅減少。

最後更新日期 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