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致病原
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是一種單股RNA病毒,為黃病毒科(family Flaviviridae),黃病毒屬(genus Flavivirus)。

流行病學

西尼羅病毒首度於1937年在烏干達的西尼羅區的一名發燒婦女身上發現及培養出來。西尼羅熱疫情發生地區多與鳥類遷徙路徑有關,曾在以下地方發生疫情:埃及、希臘、以色列、印度、法國、羅馬尼亞、捷克共和國、美國 、澳洲。另在非洲的部分地區、中東地區廣泛散布。

在北美地區,自1999年紐約發現疫情後,西尼羅熱即由美國東岸逐漸往西岸蔓延。1999-2022年全美累計通報56,575例 (含2,776例死亡),其中以2003、2012年,疫情最為嚴重。除了美國之外,從北美洲的加拿大至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巴西也相繼傳出疫情。

病例之發生係取決於病媒蚊之密度而有其季節性,北美洲每年6月到9月為好發期。發生地點主要在鄉村地區,偶而也會在城市及郊區爆發流行。

傳染窩
鳥類 (烏鴉和鴿形目) 是自然界主要宿主,蚊子則扮演傳播病毒(transmitter)的角色。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主要是馬)則是因被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後成為意外宿主(incidental host)。

傳染方式

主要經由病媒蚊之叮咬傳染。目前已知的有近60種病媒蚊,例如:熱帶家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單紋家蚊(Culex univittatus)、凶小家蚊(Culex modestus)、尖音家蚊(Culex pipiens)、地下家蚊(Culex molestus)、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以及白肋斑蚊(Aedes vexans)等等。

臺灣可能傳播西尼羅熱的蚊種以家蚊屬為主。其他文獻報告過可能的傳染途徑有:經由器官移植或是輸血而傳染;受感染婦女經由胎盤或哺乳傳給小孩;也曾經有發生過實驗室人員因操作不慎而被感染的例子。

臨床症狀

約70-80%感染者無症狀。有症狀者,多有發燒症狀,其他症狀類似登革熱包含頭痛、疲倦、關節疼痛、肌肉酸痛、腸胃道症狀(如嘔吐或腹瀉),有時會有淋巴腺腫大及軀幹皮疹。約1%感染者會併發侵犯神經系統的腦膜炎、腦炎或急性無力性麻痺症候群,一旦有此類神經併發症,致死率約10%。臨床上需鑑別診斷西尼羅熱包含疑似病毒性腦膜炎或腦炎個案,曾暴露蚊蟲叮咬、接受輸血、或器官移植後發生急性發燒或急性神經學症狀,新生兒其母親於懷孕時期感染過西尼羅熱或正接受母乳哺育時發生生病不適症狀時。

預防方法

  1. 宣導民眾做好環境管理,以及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包括:住屋加裝紗窗、紗門,出入高感染地區宜穿著長袖衣褲、以及在裸露部位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之防蚊藥劑。
  2. 於病媒蚊密度高的地區,宣導民眾施用經主管機關許可用於防治病媒蚊幼蟲之一般環境用藥,以降低居家病媒蚊密度。
  3. 如果發現死鳥,請勿空手接觸或清除死鳥。若有大量禽鳥死亡,應與當地衛生或農政主管機關聯絡處理。
  4. 自西尼羅病毒流行區離境日起一個月內,或感染西尼羅病毒痊癒後未逾四個月,應暫緩捐血,以防範輸血感染西尼羅病毒。

潛伏期

通常為2~6天,最長可達14天 (但免疫不全者,潛伏期最長可至21天)。

傳染期

不會直接經由人或其他哺乳類動物傳染給人。受病毒感染的病媒蚊可能終身傳播病毒。病媒蚊的感染大部分來自鳥類。罹病的人、馬及其他哺乳動物則因無法發展成高力價病毒血症 (high-level viremia),故不會再將病毒傳染給病媒蚊。

感受性及抵抗力

人對西尼羅熱的感受性沒有性別或年齡的差異,但與病媒蚊暴露相關,也與季節、從事活動性質相關。老年人、慢性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酗酒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有嚴重併發症。感染過後一般認為終生免疫。

最後更新日期 2024/1/11